清晨7點,廣袤的青藏高原還沉浸在睡夢之中,藏族飼養員扎西科已經在忙著準備飼料了。“我現在是上班族了,要是牛羊掉了膘,是要扣工資的。”扎西科笑著對記者說。
扎西科所在的冬季放牧點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扎麻什鄉,走進放牧點,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封閉式牛圈、羊圈,和一堆堆碼放整齊的飼料。“我們鄉2012年全面推行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牧民按牛羊、草場等生產資料入股,年底統一分紅,合作社雇傭專人養牛養羊。”扎麻什鄉鄉長普合毛智華說。
青海是中國五大牧區之一,可利用草原面積4.74億畝。同時,青海還是中國除西藏外面積最大的藏區,藏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約四分之一。據青海省農牧廳草原處副處長李文平介紹,截止到2012年底,青海省已在全省883個純牧業村實現了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全覆蓋,入社牧戶11.46萬戶,流轉草場1.95億畝,整合牲畜837.5萬頭(只)。
作為長江、黃河、瀾滄江發源地,青海是亞洲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區。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由于牧區人口增長促使牲畜飼養量增加,青海90%以上草場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個別地區沙化嚴重。同時,原有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模式,致使牧戶與市場對接不暢,制約了畜牧業走向規模化、產業化。
2008年開始推行的生態畜牧業建設,逐步改變了上述狀況。據青海大學農牧學院教授孫海松介紹,生態畜牧業的第一步是“以草定畜”,淘汰低附加值牲畜。五年來,青海省天然草場已核減超載牲畜450多萬羊單位,逐步實現了草畜平衡。
“以草定畜”為產業升級創造了條件,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縣,當地牧民通過優化畜群結構組建了牦牛飼養基地,其肉制品、乳制品直接供應當地知名廠家。而在青海全省,目前已建成30余個牦牛、藏羊和細毛羊種畜場,每年至少能提供優質種畜2.5萬頭(只),“牦牛之都”和“藏羊之府”的特色優勢初步顯現。
來源:中國肉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