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種子商品化程度提高,我國種業市場快速升值,已經從2000年的250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近1000億元,成為繼美國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種子市場。種業50強企業經營額占主要農作物種子市場份額的30%以上,其中水稻、玉米種子市場份額超過50%。優良品種的選育和推廣對我國農業生產的貢獻率達到43%,種業發展為農業生產穩定發展、糧食連續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投顧問農林牧漁業研究員鄭宇潔認為,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種子,種業在農業中具有核心地位。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業用地面積將更加難以保障,提高糧食自給率和農業生產效率75%~90%要依靠種子和生物技術。我國作為糧食生產大國,種業具備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潛力,但目前我國種業發展還存在一些急需改善的難題。
第一,種子企業數量多,規模小,整體競爭力水平不高。目前,我國持證種子經營企業7000多家,種子零售商約18萬個,但其中注冊資本3000萬元以上的只用80多家,能夠實現培育、繁殖新品種并商業推廣的企業只有100余家左右。種子企業自身積累少,實力弱的現象較為明顯。相對美國而言,其種子企業只有500家左右,企業實力較強,集中度較高。
第二,種子企業品牌意識有待加強。雖然我國種子市場已經產生了許多如隆平高科(000998)、登海種業(002041)、敦煌種業(600354)等知名企業,但這些品牌產品的市場份額還有待提高,還沒有形成較高的品牌效應。種子產品“多亂雜”現象突出,種子數量多,但質量好、生產效率高的卻寥寥無幾,不僅讓農戶選種難,也讓市場監管難上加難。
第三,種子研發力量薄弱,科研與生產脫節的現象比較突出。一方面,國內大多數種子企業沒有品種研發的能力,即使有研發能力也存在投入不足、積極性不高的情況。原因在于缺乏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侵權行為時有發生但懲罰機制不健全、力度不夠,致使企業研發新品種的動力不足;另一方面,公共科研機構雖有人才、設備等方面的優勢,但是卻側重于學術論文等方面的成果,缺乏實踐性,也難以與市場緊密結合。
中投顧問發布的《農業行業投資情報分析及點評》指出,相對于國內種業企業而言,國外種子企業如孟都山、杜邦-先鋒等具備強大的科研實力和雄厚的資金實力,尤其在玉米種子研發上,外資種業已經占據我國10%的市場份額。外資種子企業不斷加大在我國研發、銷售等方面的市場布局,搶占大量優質資源,逐漸增強對市場的掌控能力,對我國種子企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我國種子企業應加大科技研發力度、注重品牌知名度的培養和提高,提高自身競爭力。(金融界網站)
來源:金融界網站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