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三大油脂品種間的相對價格出現了明顯偏離,其中既有單一作物基本面問題也有地域性或政策干預因素,市場趨向處于極度不平衡狀態。毫無疑問,全球棕櫚油增產的確導致油脂市場重心下移,但我們認為由于國內政策方面的改變,高端油脂價格可能出現微妙的變化。
政府行政調控意愿下降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中國發改委調控食用油市場的主要政策意圖在于“配合央行穩定物價”。其對食用油市場調控有兩個重要時間周期:一是2010年12月—2011年8月份,調控的最終結果就是國內豆油價格從10000元/噸跌至8400元/噸;第二個時期為2012年4月份—2012年8月份,最終結果也是將豆油價格直接從萬元跌至8000多元/噸。兩次調控的具體細節方式有所不同,但實際效果相同——即限制豆油市場上漲。從這兩次調控結果來看,油脂市場調控最終起到了打壓豆油價格的作用,政策從出現到結束均以豆油價格是否突破萬元為起點,也就是說,國內豆油價格超過萬元才會面臨調控政策干預。
預計宏觀環境變化將導致發改委對2013年食用油市場的調控出現重要調整。首先,調控政策的經濟背景與不同往日,2011年的調控背景是高居的全國物價水平,而2013年所處的宏觀背景是gdp增長率大幅放緩及全國物價水平回落,在此基調下調控政策出臺的緊迫性有所下降。其次,從cpi分項數據來看,油脂市場已經不再是影響物價走高的直接因素,消費類食品以及糧食上漲引發的通脹擔憂或許是2013年的主要焦點。最后,從即將公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來看,各類傳聞暗示“農業與資本的結合、家庭農業和農業市場化”等概念被相續提出,筆者認為提供一個良好的農業商業環境的前提首先就是減少行政干預,因此在中國現代化農業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行政干預手段將越發難以持續。
豆油市場供應意愿下降
來源:期貨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