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農歷新年,進口水果市場也迎來銷售旺季。在購買、品嘗進口鮮果的過程中,消費者也帶著一絲疑問,怎么知道自己買到的是正宗“洋水果”呢?
記者走訪大小超市、水果店發現,每種果品堆頭中間插的標牌上一般都寫著品種、產地和單價,但無法進一步驗證,所標“智利大櫻桃”真的來自智利,“美國臍橙”又是來自美國哪個州的哪個農場。記者撥打客服熱線咨詢進口水果銷售網站,被客服小姐告知,“我們采購時要求供應商提供相關進口證明,但消費者看不到。”
有調查稱廣州超市近三分之一洋水果產地與標簽不符。那么,上海的洋水果市場究竟有多大市場容量?有沒有可能存在“以土充洋”的漏洞?
記者從上海果品商業行業協會有關專家處了解到,上海一年消費水果約180萬噸左右,其中洋水果占16%不到。按此粗略計算,上海市民一年吃掉洋水果28萬噸左右;記者又從洋水果入境的把關部門——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了解到,2012年該局共檢驗檢疫入境水果1萬余批,貨值4萬多美元,共計超過35萬噸。這兩組數據雖不同,但數量級相近,從上海口岸入境的洋水果不是全部在上海本地消化,一部分會被運輸至國內其他地方銷售;反過來,在上海市場售賣的進口水果,也不都是由上海入境,也有些從其他口岸入境轉運過來,因此前后兩組數據不同,有其合理性。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