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11月下旬以來,我國大米市場價格持續下降,“稻強米弱”的局面致使大米加工企業生存艱難。在國際經濟一體化,國際市場大米沖擊國內市場的格局下,大米加工企業如何突破重圍,在糧食市場的新格局中穩坐釣魚船?筆者建議,要多錯并舉謀發展。
保持價格適度、數量可靠的糧源,是大米加工企業生存發展的首要條件。在我國進入建成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大米加工企業要深入研究新形勢、新特點、新路徑。
傳統的大米加工企業獲取生產原料,基本上是購買農民生產的商品稻谷。農民什么樣的商品稻谷,就購買什么樣的商品。企業生產原料受制于農民,處于被動的地位。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生存發展,就必須跳出傳統經濟的生產方式,適應市場、引到市場、激活市場。
要主動出擊,運用合作經營適應市場
實現生產與流通的有效對接,合作經營是非常好的現實途徑。從各地實踐來看,大米加工企業與糧食生產大戶+合作社+龍頭企業的生產經營方式值得借鑒、推廣。
占我國絕大多數人口的廣大農民,大多數從事種植業。以家庭為主的經營方式,是目前我國農村生產經營的主要方式。在互聯網時代,我國廣大農民雖然在科技水平上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生產與市場的對接中,仍然處于信息不對稱的地位。大米加工企業在歷經市場經濟的洗禮后,對瞬息萬變的市場深有了解,但是總在為購進的原料不適銷對路而苦惱。解決生產與市場的有效銜接,就要開展合作經營。大米加工企業要與以家庭經營為主的種糧大戶,或者家庭農場、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體。一方面,大米加工企業要與他們簽訂長期的生產協議。產前及時提供市場需求信息,指導農民種植;產中聯合農業、農機、農技等部門對糧食生產提供技術指導;產后按照協議,及時收購農民生產的糧食。對于大型的大米加工企業,還可以嘗試股份制的方式,農民以耕地入股、合作社、大米加工企業以資產入股,組建股份制公司,形成產購銷、貿工農一體化的運作體系。
要未雨綢繆,運用特色經營引導市場
來源:湖北省襄陽市農業委員會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