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改委公布了2013年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和去年相比,2013年產稻谷最低收購價提高200—240元/噸,雖然提高幅度有所下降,但短期內還是提振了市場信心,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國內稻米市場價格,鄭州早秈稻期價還出現了反彈行情。
不過,在大米市場需求較為疲弱的背景下,加上進口與走私大米的沖擊,市場人士認為,國家提高稻谷最低收購價很難有明顯的效果,相關配套政策與措施還需持續跟進。
目前,江西、湖南以及東北等稻谷主產區市場價格運行平穩,現貨市場購銷活動受稻谷收購價提高的影響不大,市場反應也一般。江西南昌某稻谷大型加工企業業務經理告訴期貨日報記者,市場對今年稻谷最低收購價提高持謹慎態度,當前進口與走私大米在南方大米市場仍占主導地位,國產稻米受到的沖擊比較大。如果后期國產稻米仍然滯銷,那么國家提高稻谷最低收購價的政策效果肯定要打折扣。
國家提高稻谷最低收購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農民利益,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從近幾年的生產形勢來看,稻谷主產區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比較高,稻谷產量比較穩定,但種稻農民收益提高的幅度卻不大。湖南常德市某農業合作組織負責人告訴記者,國家提高稻谷最低收購價對保護農民種稻積極性起到了一定作用,也有利于增加農民種稻收益。但如果國家不對進口和走私大米進行有效控制,相關部門不認真落實惠農資金的發放以及控制農資價格的漲幅,那么這些負面影響就將大大抵消最低收購價政策帶來的“正能量”。
江西省溫圳糧庫業務主任王珍璋告訴記者,當前南方產區陳稻數量較大,稻谷加工企業庫存也比較充足,晚稻收購已經接近尾聲。雖然東北地區粳稻交易還比較活躍,但由于臨近春節,市場購銷已呈現停滯跡象,廣東、廣西等銷區市場需求比較低迷,預計春節前后國產稻米市場不會出現大的變化,政策對市場的利多支持不會太明顯。另外,國家對最低收購價收購的稻谷質量標準要求較嚴,但近幾年南方產區多陰雨天氣,稻谷水分普遍較高,加之農民惜售等,國家的最低收購價政策已不能像實施初期那樣發揮“立竿見影”的作用。
昨日,鄭州早秈稻主力1305合約期價出現了較大跌幅,每噸下跌18元,并且已經是連續第5個交易日走低。國投中谷期貨分析師龍嘯認為,期貨市場早已完全消化了國家提高稻谷最低收購價的利多影響。由于當前現貨市場稻谷收購價偏低,早秈稻1305合約面臨的拋盤壓力比較大,后期仍會振蕩走低。()
來源:期貨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