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大年初四
地點:赤壁市趙李橋鎮羊樓洞街道(村)
采訪對象:赤壁市特產局副局長李新華
采訪記者:黃敏
赤壁羊樓洞某茶廠車間內的茶磚。
赤壁羊樓洞曾是著名的“磚茶古道”起點,繁榮了兩個多世紀?;洕h鐵路開通,古道開始落寞,計劃經濟時代束縛了人們的思維,赤壁洞茶(羊樓洞茶簡稱)同古道一樣開始走下坡路。2007年茶企業由國營轉為私營,政府及企業轉變思想,共同努力,重振茶產業雄風。去年底,趙李橋磚茶產業園已開工建設。春節期間,赤壁市相關部門組織春節文化趕集,讓更多人了解到赤壁磚茶。
曾有三四萬畝茶園荒蕪
赤壁市趙李橋鎮羊樓洞街道(村),在歷史上是萬里茶葉之路源頭之一,起源于唐朝,盛于清朝。這條“萬里磚茶古道”以鄂南羊樓洞為起點,順長江至漢口,逆漢水至襄陽,再改水運為畜馱車拉,翻山越嶺至黃河,然后貨分兩路,一路走東口(今河北張家口),一路走西口(今內蒙古包頭)。東路磚茶往北入歸化(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再往北到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最后到達俄羅斯貿易重鎮恰克圖,從這里轉口銷往俄羅斯及歐洲各國。西路經蘭州、敦煌、阿拉木圖到達歐洲。
赤壁市特產局副局長李新華說,當時磚茶品牌繁多,為了方便識別,茶商用磨具在茶磚上印上“川”的標記,牧民用三個指頭一比畫就知道。當時“長盛川”、“巨盛川”、“三巨川”三大茶廠實力最強,主推的“川”字牌磚茶廣為人知。
1936年,粵漢鐵路通車,為降低物流成本,茶商通過鐵路到廣州,然后通過水路運到內蒙等地。此后,少有商人再走這條道路,萬里磚茶古道開始落寞。如今的羊樓洞已不見當年的繁華,那條以明清建筑為主的老石板街還在,兩旁是一排排滄桑的木質老屋。平日里,多數門戶緊鎖,偶見幾戶人家開門。
李新華說,上世紀90年代初有三四萬畝茶園荒蕪棄管。
轉機出現在2007年,趙李橋茶廠改為私營,并于2009年賣給了浙江商人,茶廠改名為“湖北省趙李橋茶廠有限責任公司”。2010年,赤壁市政府接手管理“趙李橋茶廠有限責任公司”。
開工建設茶葉產業園
為重新做好赤壁茶產業,赤壁市政府及企業轉變思想,形成茶葉發展思路,并從建茶葉產業園、茶葉加工基地及茶葉品牌文化市場三個方面下功夫。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