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崗村像我這樣種30多畝地的家庭還有幾家,我正找其他村子,看能不能再包一點,就我們縣,全縣多數耕地都可以由專業戶來種。”近日,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自稱種糧“小戶”的李中山看來,現在農村人口減少,真正種地的人就是像他這樣的種地能手和種地大戶。“這樣對國家、對個人都有好處。”“你種地多,有肉吃;我們種地少,同樣也有飯吃。”村民韓紅霞說,她家10畝多地,有7畝被村里征作宅基地,余下3畝左右自家種。“地雖少,但可以保證口糧,農閑時在村里干點小活,一天掙60塊錢,里外不耽誤。”筆者調查發現,當地二三產業發展水平不高,距離縣城較遠,因鄉鎮企業受宏觀經濟影響較大,企業經常發生停工甚至倒閉,部分村民在理智與感情上選擇保有土地,不愿意流轉,認為擁有土地比較安心,土地對于他們,最重要的功能是提供生活基本口糧,能否增加收入并不重要。
廬江縣農委副主任鄧本宜表示,從廬江實際看,少數種糧大戶想擴大規模,卻受資金困擾,目前金融信貸政策難以滿足種糧大戶的需求,部分大戶因缺乏資金,難以提升裝備水平和擴大生產規模。此外,農田水利處于長年失修狀況,給種糧大戶在生產上帶來很多不便,不利于規模擴張。
“不管哪種形式,企業和合作社自己種地不多,種田主體是以家庭為主的種糧大戶,并且中、小大戶為主,這一格局將會長期存在。”安徽省農委副巡視員胡桂芳表示。
阜陽市穎泉區葛浩新是安徽有名的種田高手。他曾是阜陽市農科所一名技術人員,如今流轉了12860畝土地。2012年秋收之前筆者采訪他,當時他正為玉米的機收還是人工收而煩惱。“最后我采取一半機收一半人工收,經比較發現,兩種方式收割成本相差不是很大,但玉米收割機機型較大,收割后地被軋板了,種地最忌諱這個?,F在回過頭來看,機器化并非是精細化。”葛浩新說,將農業規模經營理解為土地的大規模經營,這是一個認識誤區。
來源:糧油市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