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同時提出,鼓勵和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
分析人士認為,這是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務農人數減少形勢下,中國創新農業經營體制、培育新型農業主體的重要方向,適度擴大經營規模,也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
“家庭農場”概念首次在一號文件出現。這是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近年來,上海松江、湖北武漢、吉林延邊、浙江寧波、安徽郎溪等地積極培育家庭農場。中國農業部確定的33個農村土地流轉規范化管理和服務試點地區,已有家庭農場6670多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指出,家庭經營在農業中具有更好的適應性,是農業生產中最適宜的經營模式,不僅適應以手工業勞動為主的傳統農業,也能適應采用先進科學技術和生產手段的現代農業,這是農業與工商業的區別。
“十八大提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這需堅持以農民為主體、為農服務為原則,不能脫離家庭承包而另起爐灶,這關乎農業基本經營制度。”他說。
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中,如何既能使分散的小農家庭經營模式實現規模經濟,又確保小規模經營農戶不受剝奪;何種農業經營制度和模式既能增加務農勞動者收入,又能確保糧食安全;如何看待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這些是幾乎所有發展中國家發展現代化農業所必須探索的問題。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于2012年暑期對中國205個村5165個農戶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中國農業生產方式正發生重大變化。土地流轉加快,超過一半的農戶自發進行土地流轉,流轉后仍以種植糧食居多。公司經營占流轉土地面積約1/5,呈現出商品農業生產特征。
2013年一號文件提出,用5年時間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此舉被認為有利于家庭農場的形成和發展。
中央一號文件還提出,要鼓勵和支持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到農村去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
來源:新華08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