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人們走親訪友,交流信息的大好機會。細心的人們不難從中發現有價值、值得深思的信息。作為長期從事農業生產和糧食工作的同志,我從不少多年在糧食貿易和加工行業上摸爬滾打的老朋友談吐中了解到,他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要轉向,不再從事糧食經營、加工工作,而要轉向其它經濟效益較好的行業。
這些人員之所以如此,歸納起來近年來從事糧食貿易和加工工作有三難:
糧源組織難。糧食購銷市場化雖然開創了多元化的糧食流通新格局,但是由于農民對市場價格的期望值與糧食流通秩序導致了糧源組織難。一方面,糧食生產成本剛性上漲,種糧農民期望得到合理的收益回報,當市場糧食價格達不到預期值時,惜售成為了近幾年農民賣糧的常態。在此情況下,要想及時收購、批量收購農民生產的糧食難上加難。另一方面,由于多元糧食經營主體的出現,當新糧上市時都紛紛入市,不管等級、不論質量爭購糧食,導致收購起來的糧食質次價高,賣不到好價錢。
加工獲利難。“稻強米弱、麥強面弱”基本上是近幾年我國糧食加工行業的一個顯著特征。在大量的小型糧食加工廠相繼關閉之后,大浪淘沙下來的大中型糧食加工企業為了生存,不得不開工生產。但是,原糧強成品糧弱的價格局面,使糧食加工企業難以為繼。
市場判斷難。作為世界上第一的人口大國和糧食生產地理不平衡的我國,地區差異、季節差異等本來可以從糧食的經營中獲得適當的利潤,但是由于近年來國家在糧食調控政策上的變化,使糧食經營者無所適從。大米,作為我國人民的主糧,在“九連豐”的情況下完全可以滿足國內需求,只不過需要在國際市場調劑高端大米,可是2012年進口大米的閘門大開,全年進口大米231.6萬噸,同比增3.1倍,創下2000年以來最高值。這其中還不包括數量龐大的走私大米。這些低于國內市場價格20%至40%低廉大米進入我國后,導致國內大米主產區的大米滯銷,很多收購稻谷的大米加工廠、經銷商頓時虧得叫苦不迭。不經營糧食不虧損,少經營糧食少虧損,多經營糧食多虧損幾乎成為了糧食經營者的“共識”。
來源:湖北省襄陽市農業委員會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