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全球最具規模的vinexpo亞太區國際葡萄酒及烈酒商貿展上,發布了世界和中國葡萄酒市場的2012年度報告。報告顯示,2006至2010年間,包括香港在內的中國葡萄酒消耗量上漲了2.4倍。2011年,中國超過英國晉升為世界第五大葡萄酒消耗地。報告預測,未來5年中國葡萄酒消耗量將有54.24%的升幅。
各國貿易商家看到了中國巨大的葡萄酒消費潛力以及不斷與世界接軌的進口葡萄酒關稅,紛紛搶灘中國市場,各種進口葡萄酒亂象也顯現出來。
亂象之一:價格虛高,零售價格是到岸價的幾十或百倍。進口葡萄酒的市場零售價少則百十元,多則幾千元甚至上萬元。一瓶平均到岸價在2美元左右的進口紅酒,其批發價就可達到15~20美元,零售達到50~80美元,折合人民幣300~500元,價格翻了幾十倍。
亂象之二:以原裝、原瓶進口為外衣,實際是國內分裝或假冒。為了節省在國外的灌裝和貼標等人工費用,進口商往往將進口集裝箱液袋(罐)的原酒或未加貼標簽的裸瓶中性包裝酒,在國內特殊監管區域的工廠進行二次灌裝和貼標。而進口集裝箱液袋(罐)原酒每升的平均價格在0.8~1.0美元之間,加上進口稅收、灌裝及包裝等費用,一瓶750毫升的進口分裝的葡萄酒成本不超過20元,而售價卻在200元以上。
亂象之三:年份、等級混亂,生產日期隨意噴寫。目前,國內對葡萄酒等級的分類標準尚不確定,對年份酒的標準有規定但無具體驗證方法。進口商利用了標準的不完善和消費者的知識盲區,杜撰和夸大了標識的內容,隨意噴碼,編造日期。
亂象之四:假借名牌招牌,以相近或杜撰的名稱來宣揚自己的品牌。借名牌沾親,仿品牌帶故,克隆出許多相似或相近的進口葡萄酒,冒充名牌或杜撰出一個個與名牌相似的品牌。
亂象之五:過度包裝產品,酒標上僅體現一個名稱和冠以內部專供或會員專享字樣,通過非市場渠道銷售,逃避稅收和監管。
亂象之六:低檔次酒冒充高檔次酒銷售。經過正常檢驗進口的葡萄酒安全衛生是合格的,而安全衛生合格的進口酒檔次是有差別的。葡萄酒進口以后,進口商往往自己把進口的低檔次酒和高檔次酒一起宣傳,捆綁銷售,以高檔酒抬高低檔次的價格向高檔次靠攏,謀取暴利。
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