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點,張強開著面包車準備出城,他要到自己老家四川省邛崍縣去批發第二天所售的蔬菜。“早點兒去,能從老鄉手里買到品質好些的。”張強告訴記者,這幾年,老家種蔬菜的農民多了,逐漸形成了一個蔬菜交易的臨時市場,農民會把自己種的蔬菜拿到市場上賣,比起成都市區二、三級批發市場要便宜很多。
隨著成都各區縣蔬菜種植的規模化和組織化程度逐步提升,加上高密度、立體化的交通路網體系的逐步形成,使得生產、零售環節直接對接的成本降低,原本零碎分散在蔬菜多級流通環節的利益空間正在被整合,蔬菜零售業展現出迷人的魅力,引來大大小小的掘金者。然而,記者調查發現,不管是個體戶,還是資本雄厚的大企業,想要通過縮減流通環節,獲得超額利潤,并非易事。
誰在掘金?
去年10月,張強在成都市高攀農貿市場附近以每月2000元租下一家臨街門面,掛上了“平價蔬菜超市”的牌子,和妻子一起開始了賣菜生意。從此,也開始了奔波于成都邛崍兩地、黑白連軸轉的日子。
無獨有偶,2013年元旦,在成都市武侯立交橋菜市旁,一家不到20平方米的門面正式開張營業,這家名為彭州蔬菜基地的菜店開業首日便得到了社區居民的捧場。“我們直接到彭州市的蔬菜基地進貨,進價便宜,賣得也比菜市便宜。”菜店老板李敏告訴記者。
獨門獨戶,緊鄰社區菜市,從成都周邊蔬菜基地、農戶手里直接低價進貨,所售蔬菜大部分品種價格比菜市低10%~20%,在成都大小社區開始出現了這樣的平價菜店。
比起單槍匹馬的個體戶,資本雄厚的企業則展示了更大的雄心壯志。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