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中國水果網】甘肅省靜寧縣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栽種蘋果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被農業部評為“黃土高原優生蘋果最佳栽植區域”。隨著靜寧蘋果名聲越來越大,市場上出現了假冒現象。靜寧果王李恒義意識到不能再走提籃叫賣的老路,品牌保護十分緊迫。
踩著顫巍巍的樓梯,記者來到李恒義的居所——一間十幾平方米的活動板房。板房搭建在一座老房之上,老房子是老李創辦的果農協會的門市部。
甘肅省靜寧縣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栽種蘋果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被農業部評為“黃土高原優生蘋果最佳栽植區域”。
靜寧縣從1982年開始發展蘋果種植,如今很多農民都因為“金果子”致了富,住進樓房,買上汽車。可當年帶頭栽培果樹,被果農們稱為“果王”的李恒義,至今仍和老伴“蝸居”在活動板房里。
“我一輩子沒蓋過住房,兩個兒子結婚的‘新房’都是祖輩留下來的老房子”,今年已經67歲的李恒義雖然居無定所,卻正在板房旁邊興建一個占地700多平方米的果業服務中心,僅此一項,就得拿出72萬元。老李說,哪怕貸款也得搞,有了這個中心,才有“根據地”更好地推廣新技術。
作為靜寧縣最早的蘋果種植戶,為了蘋果產業,老李從來都是十二分地用心,百分百地舍得花錢。2002年,他成立了靜寧縣第一個農民技術協會——仁大鄉果農協會。協會成員最多時達到1140人,覆蓋全鄉26個村,同時輻射毗鄰的秦安縣和莊浪縣。
“苗和地都一樣,差就差在管理水平上”,為了提高果農的果園管理水平,他自掏腰包聘請著名的果業專家為農民做講座,給果農們傳授果園管理、病害防治、樹種選育的知識。
為了種好果子,李恒義訂了很多農業雜志和科普讀物。愛讀書、肯鉆研的李恒義總比鄉親們看得遠,當廣大果農還陶醉在豐產增收的喜悅中時,老李卻在為靜寧蘋果產業的長遠發展費盡心機,傾其所有。
來源:新華社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