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海參自然分布于遼寧、河北和山東等省市沿海。上世紀50年代,我國開始了海參的人工育苗和增殖技術研究;70年代開展了自然海域的人工養殖;80年代進行了高密度人工育苗的實驗;2003年后國內海參的養殖規模和產量快速上升。目前,山東、遼寧是我國海參的主產區。“北參南養”的模式,是利用南北氣溫差異,縮短海參的養殖周期,主要分布于福建、浙江、廣西等地。福建省海參養殖始于2005年,2010年資本大舉進入后,養殖規模爆發式增長。2011年,福建全省海參養殖產量達到7082噸,較2010年的1643噸增長了331%,養殖面積從2010年的195公頃,到了2011年的1092公頃,增長了460%。
福建省的“北參南養”主要集中在寧德市、莆田市和福州市,其中以寧德市的養殖規模最為龐大,主要是因為當地水質、水溫等條件適宜海參養殖。寧德市之前海參養殖產量約占福建全省的37%左右,不過2011年這一比例提升至66%。2008-2010年寧德市海參產量僅為465噸、490噸和611噸,2011年海參養殖規模異軍突起,達到了4652噸,同比增長661.37%。
寧德市的海參養殖主要集中于霞浦縣,養殖方式以浮伐吊籠為主,養殖周期為當年11月到來年的4月。霞浦縣2008-2009年海參養殖規模維持在了1萬箱(框)左右,2010年達到了2-3萬箱,由于當時投資回報率超過100%,2011年養殖規模猛增到10萬余箱。投資于霞浦海參養殖不僅是本地人,更多的是山東、遼寧、北京、浙江等地的投資客。2011年由于養殖密度過大,有部分養殖戶的海參出現疫病,由原先1斤參苗可產出3斤多海參,降到1斤參苗出2斤海參。2012年,縣主管部門對養殖海區進行了整頓,規范養殖方式,規定養殖密度,保證海參養殖可持續性。
霞浦可養海參主要處于內灣區域,該區域海參產量約占整個霞浦的70%以上。從生態上講,霞浦海參養殖已處于飽和狀態。另外,霞浦海參養殖兩頭在外,品牌和上游苗種基本上依賴北方,為了避免出現去年的被收購商和苗種商雙重壓榨的情況,今年當地主要精力放在海參加工和品牌建設上。
2012/2013年度養殖狀況
來源:中商情報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