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上午,天氣乍暖還寒。在富順縣飛龍鎮新勝村的該鎮蠶桑專業合作社桑枝食用菌生產基地,桑枝條堆積如山,10多個工人分工明確:粉碎枝條、拌料、裝袋、高溫滅菌、接菌種,一條龍生產,很像工廠化流水線的程序。“這個就是我們鎮在自貢市率先推廣的桑枝種菇的產業新模式。”一直在旁邊來回指導的飛龍鎮產業聯合支部書記、蠶桑專業合作社社長張發貴對記者說道。
在張發貴的帶領下,來到附近的食用菌種植大鵬里,里面成排成行的放滿了菌袋,有些菌袋上長滿了像花一樣的菌菇。“另外那些菌袋上沒有菌子的是已經采來賣了。”張發貴說。記者問桑枝種菇效益如何,張發貴喊來正在基地粉碎枝條的新勝村2組村民吳文開。“我去年總共養蠶15張,賣了16000多元。賣了8000公斤枝條給基地,收入3200元。我還在基地買了3000個菌袋來種菇,與合作社簽訂了保護價回收協議。”吳文開說,“目前已經賣了幾千塊錢了,估計全部能產6000公斤菌菇,可以賣3萬元左右,除去一半的成本還能賺15000元以上。”
“我們合作社的桑枝食用菌生產基地收購桑枝200噸,裝菌袋3萬個,已經正式投產一個多月,目前每天產菇100公斤左右,接下來產量會越來越高。”張發貴介紹,從2月底開始將進入為期4個月的盛產期,可以產菇6萬公斤,產值有幾十萬元。菌菇目前主要在本地和周邊10多個場鎮銷售,銷路還不愁,產量大了就往城市和超市銷售。
問到為什么要推廣桑枝種菇的產業模式,張發貴告訴記者,飛龍鎮是自貢市的蠶桑大鎮,去年全鎮1萬畝桑園養蠶7000多張,總產值近800萬元。全鎮桑枝產量至少也有800噸以上,以前一部分拿來作生活燃料,很大部分就到處丟棄腐爛了,造成環境污染還影響衛生和形象。張發貴介紹,把桑枝賣給紙廠一年多后,紙廠不收了。我們覺得燒了丟了太可惜了,賣給紙廠價格低、運輸費高,不劃算。因此,想辦法把桑枝資源利用起來變廢為寶是合作社多年的愿望。”去年下半年,合作社到外地考察取經,引進設備和技術,建立了桑枝食用菌生產基地。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