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國糖都”之稱的廣西崇左市近兩年來積極探索糖業發展新模式,在土地流轉的基礎上,配套甘蔗節水灌溉技術,推動甘蔗生產規模化經營。專家認為,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糖業“靠天吃飯”窘境,促進糖業穩定生產,對于保障我國食糖供給具有積極意義。
大規模推廣節水灌溉有效提高甘蔗生產效率
崇左市位于廣西南部,地處左江河谷,是我國最為重要的糖業生產基地,食糖產量占廣西產量的1/3,全國總產量的1/5,有“中國糖都”之稱。但是,由于左江河谷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因素,這一區域往往在春、秋等甘蔗生長的關鍵時期發生干旱,對糖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
2008年至2010年,由于包括崇左等食糖主產區遭遇的干旱等極端天氣,糖業連續三年減產,國內糖價一路走高,食糖現貨價從2008年10月的2800元/噸一路飚升至2010年8月的7800元/噸。
中國糖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賈志忍、廣西糖業協會高級工程師鈕公藩等業內專家認為,國內糖價“暴漲暴跌”,與蔗區水利設施落后、“靠天等天”密切相關,一旦受到極端天氣影響,食糖大幅減產,影響國內供給。
但現在,在“中國糖都”,這一狀況將有望得到改變。記者了解到,2012年初以來,在崇左市的江州區、扶綏縣、大新縣、龍州縣等主要產糖縣(市、區),都開展了較大規模的甘蔗節水灌溉,力促“旱澇保收”。甘蔗產量有望大幅度提高。目前,崇左江州區項目區甘蔗已進入收獲期。當地糖業部門預計,實施滴灌的項目區平均畝產甘蔗可達6.5噸以上,比往年多2噸以上,個別甘蔗品種畝產甚至達到11噸。
記者采訪的一些專家認為,蔗區大規模節水灌溉是當前中國糖業生產的“一場革命”。廣西糖業協會理事長農光說,甘蔗節水灌溉大規模推廣后,國內食糖產業長期以來“靠天吃飯”格局將有望得到扭轉,國內糖業有望實現穩定性生產。
兩種土地流轉模式助推節水灌溉規模化
蔗區滴灌等水利設施的推廣需要一定的土地規模,以往分散化種植的甘蔗生產模式已經無法適應大規模節水灌溉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土地流轉成為必然,目前崇左市主要有兩種模式。
來源:昆商糖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