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與鐵觀音套種,提升效益。(資料圖片)
“以前,旱時求雨,澇時排水,只能靠天吃飯,20年來都是如此。而現在澆地很方便,遇上旱澇天都不怕了。”日前,在安溪金谷鎮東北部偏遠山區的東洋村村頭,村民老陳正在自家地頭引水澆地,水流順著灌溉渠汩汩而下。“這可是咱們村的致富之渠。”順著老陳手指的方向,記者看見一條長約2公里的水渠順著山勢蜿蜒而下,基本實現對該村茶園的全覆蓋。
有了水,也有了路。離水渠不遠處,一條全長3.7公里、寬5.5米的通鄉公路——東岱公路完成硬化,三條共5公里長的機耕路進行整修,更是極大地方便了村民生產勞作。“水通了,路通了,緊接著,科技也來了。現在茶園、農田豐收了,村里的人均收入僅兩年就翻了一番。”該村主任陳桂春樂呵呵地告訴記者,這一切得益于兩年前省委選派駐村干部康志榮的到來。
科技助力茶葉單價翻番
水源灌溉問題解決了,但康志榮發現,村民們在茶園管理和茶葉制作上也較為落后,導致收入增長乏力。“質量不高,銷路不暢、售價低,一斤茶葉不到2塊錢。”如此賤賣令康志榮感到心疼,他暗暗下決心要通過增加科技投入,來提振本地產業。就這樣,來自福建農林大學茶學院的專家團隊以及縣科協、農茶局、感德鎮制茶能手等就成了村里的常客,實地指導村民種茶制茶。
“沒想到施個肥也這么有講究,勞作了大半輩子還是第一次見。”村民老陳口中所說的“講究”,其實是“測土配方”。“在專家們的指導下,通過取土采樣、化驗,測試出每一地塊所缺營養元素,茶農們根據數據‘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施肥,降低生產成本,并建立無公害生態茶園示范基地,有效促進茶葉增產增質。”康志榮介紹,相比兩年前,村里茶園的產量提高了30%,同時,品質的提升也讓單價翻了一倍多。
針對銷路難題,銷售平臺也隨即搭建。“以前都是自家拉到鎮上最遠到縣城去賣,現在一到采摘季節,就有人上門收購,省力又省心,還能賣個好價錢。”加入新成立的茶葉合作社,村民肖積芬嘗到了不少“甜頭”。據介紹,該合作社與泉州知名品牌九洲韻茶葉公司等多家單位合作,有效擴大了茶葉銷售量,節約了銷售成本。
東洋村駐村干部在介紹該村建設情況
引新產業拓寬致富渠道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