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南菜北運”最初是將海南的蔬菜運到北方的一些城市。近年來,國內包括蔬菜在內的農產品價格波動,在此背景下,云南、廣東、廣西也被納入我國“南菜北運”的主產區。
“南菜北運”成現實
當前,北方受天氣影響,一方面本地蔬菜生長緩慢,供應相應減少;另一方面受節假日影響,消費者對新鮮蔬菜的需求增加。一增一減,蔬菜市場供求變化顯而易見。
在北京市西城區黑窯廠社區的菜市場內,琳瑯滿目的新鮮水果蔬菜格外誘人。“在家門口就能買到來自海南的小番茄,太方便了。”正在挑選水果的劉大爺激動地說,今天買的蓮藕是湖北的,尖椒是云南的,豇豆是廣西的,“以前是做夢也想不到在家里能吃上來自全國的新鮮蔬菜。”
讓劉大爺“夢想成真”的是近年來我國實施的“南菜北運”工程。“南菜北運”農產品現代流通試點是國務院為保障北方越冬蔬菜市場供應,防止蔬菜價格大幅波動的重要措施。
冬春時節,受氣候條件等因素影響,北方地區蔬菜供應趨緊,菜少價高,而此時南方地區蔬菜大量上市,菜多價賤。而且,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現代流通方式不斷完善,這使“南菜北運”成為了現實。
穩定菜價顯作用
“南菜北運”實施的初衷是保障北方越冬蔬菜市場供應,解決當地“買貴”問題,也為緩解蔬菜主產區“賣難”。近年來,“南菜北運”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的實施,豐富了北方市場的蔬菜品種,形成南方蔬菜“產銷兩旺”的局面。
在海南省的示范效應下,廣西、云南等地也紛紛成為“南菜北運”的生產基地。廣西的秋冬瓜菜已在東北、華北市場上占有重要份額。數據顯示,自2002年起,廣西每年秋冬菜播種面積超過1000萬畝。
廣西生產秋冬菜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是氣候優勢。廣西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23℃,無霜期在284~360天之間,基本無冬季,具有蔬菜周年生長的自然條件。二是品種資源優勢。適合廣西冬季種植的蔬菜品種豐富,包括葉花類、瓜果類、根莖類、豆類、菌類、速生芽菜等,能充分滿足市場多方面的需求。三是反季節生產優勢。廣西地形地貌多樣,氣候類型差異較大,形成了四季均可生產時令蔬菜的優勢,特別是秋冬蔬菜上市時期與區外產地錯開,豐富了市場供應品種,增加了淡季供應。四是生產成本優勢。廣西有大量空閑土地與勞動力,生產秋冬菜無需進行過多的保溫設施建設,生產成本相對較低,價格優勢明顯。
近年來,廣西每年外運秋冬菜達到800萬噸以上,約占蔬菜總產量的70%,為華北、長三角和珠三角蔬菜市場提供了充足貨源,為穩定全國特別是北方冬季市場供應作出了重要貢獻。
“南菜北運”不僅有力地保障了北方市場的蔬菜供應,而且對穩定菜價的作用也很明顯。在“南菜北運”實施過程中,有關部門積極引導產銷兩地的企業相互投資,打造以資本為紐帶,聯系生產基地和零售終端的穩定供銷關系。
目前,聯系生產基地和零售終端的公共信息平臺和物流平臺已經建立,借助網絡,零售終端很快能聯系到生產基地,有效地減少了南北方之間蔬菜流通成本。
北方菜園須建設
隨著“南菜北運”的繼續推進,南方蔬菜已大規模走向北方的餐桌,“南菜北運”對平抑北方市場蔬菜價格、保障北方越冬蔬菜供應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看到成效的同時,也應該清晰地認識到“南菜北運”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目前,“南菜北運”存在著運輸距離遠、環節多、成本高等制約因素。為更好地發揮“南菜北運”的作用,一方面要積極引導南方蔬菜生產基地合理布局,加強產銷銜接,發展訂單農業,強化信息引導;另一方面要繼續完善“南菜北運”的運行機制,盡力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費用,培育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超對接”等模式,保障“南菜北運”的安全暢通。
但是,從長遠來看,要保障北方大中城市冬春蔬菜供應,僅靠“南菜北運”的“外部支援”遠遠不行,建設好北方城市的“菜園子”很重要。今后保障北方地區的冬春蔬菜供應和價格穩定,在充分發揮“南菜北運”作用的同時,北方城市還要立足自身,提升冬季蔬菜的生產能力。北方城市可在城郊或周邊地區建設一批高標準現代化蔬菜生產基地,降低天氣對冬季蔬菜生產的影響,提高北方城市冬季“菜籃子”的保障水平。(采薇)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