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主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一項有關中國農業生態系統承載力的國際合作項目發布了研究成果:認為未來復種區域的北擴及復種指數的提高,將有效減少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的影響。
作為“全球氣候變化和高強度人類活動影響的中國農業生態系統承載力研究”項目組成員之一,上海市氣象局局長湯緒對記者說,過去一直認為全球氣候變化將給中國農業帶來負面影響,但在此次研究中通過綜合評估的方法得出的結論是:未來復種區域的北擴和復種指數的提高,可以“抵沖”氣候變化對單季農業生產的減產效應,從而提高總體產量。
研究人員解釋說,全球氣候變化使過去不能種水稻的地方也能夠種了,而且還能擴大種植,或者過去只能種一季作物,現在可以種兩季了。該研究認為氣候變化所帶來的農業氣候資源增加,會使得中國農業復種區域北擴,復種指數上升。特別是東北區域未來水稻單產潛力和播種面積都會顯著增加。
此外,這項研究還對模型模擬的未來中國9大流域作物需水量和中國水資源綜合規劃中的未來各流域灌溉可供水量進行了比較,認為即使各流域灌溉水利用率能夠按計劃提高,在黃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仍存在較大的灌溉水資源缺口。(科學時報)
來源:科學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