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曲尺鄉“哨樓”建在水面上,歷經百年不倒
古遺址、文化遺產、交通遺產等全網羅
茶鹽古道、波蘭專家樓、民國兵工廠都“上榜”
常有人說株洲是一座沒有歷史的城市,這個說法可要改一改了。日前,我市公布了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共179處,其中古遺址多達47處,這使得我市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增加到246處;此外,我市目前共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0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
古遺址47處,工業文化遺產16處
此次公布的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從株洲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和復查的2352處不可移動文物中,認真遴選出具有較高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不可移動文物,涵蓋了交通遺產、工業遺產、鄉土建筑、文化景觀、二十世紀遺產等文物類型。
據了解,此次公布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集中反映了株洲地域文化特色,也是數量最多、古遺址最多的一批。
其中,古遺址有47處、古墓葬有25處,古建筑有32處,交通文化遺產有28處、石刻有3處、工業文化遺產有16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有27處,其他1處。據了解,目前,株洲出土最早的古遺址是東湖恐龍化石出土點,位于天元區興隆辦事處,時間可追溯到第四紀(距今約258.8萬年)。
交通文化遺產第一次單列入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炎陵縣大院農場江西坳上的茶鹽古道,是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中28處交通文化遺產之一。據記載,該古道始修于清,一直以來是湘、贛、粵三省的主要交通要道。
湖南炎陵、茶陵是茶葉的主產區,商販通過肩挑手扛將當地的茶葉等特產經古道運往江西、廣東販賣,再從廣東沿海運回食鹽等稀缺物資,“茶鹽古道”因此得名。
這些交通文化遺產中,除了古道,還包括古橋、碼頭、渡口等,其中位于茶陵縣城關鎮的云陽山敬香古道是最早的古道,建于唐朝。據悉,這是我市首次將交通文化遺產單列入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工業文化遺產上榜,全省首創
老火車站,老建設村,老廠房……它們,是“江南工業重鎮”株洲的一個個標志。這些工業文化遺產,見證了株洲市的發展,我市也把其單獨作為一項列入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前四批中,工業文化遺產有7處。據李景業介紹,這種做法在全省屬首創。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