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初解決對蝦能否養殖,到人工育苗取得突破,再到掀起國內第二次“海水養殖浪潮”,幾十個春秋寒暑,他一直在養殖池子邊上邊實驗邊生產。
趙法箴,中國工程院院士。1935年生于山東省萊州,1958年畢業于山東大學水產系。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中國水產學會顧問,農業部漁業專家顧問組成員,青島市第八屆人大代表,山東省第五屆人大代表,第七至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50年代末期以來一直從事水產養殖,主
要進行對蝦實驗生態及養殖技術研究工作。獲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8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金獎;“對蝦人工配合餌料研究”獲198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86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90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4年被授予“第五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工程獎,2008年榮獲第二屆“中華農業英才獎”。
西服、領帶,坐在辦公室里的趙法箴很正式地對待這次采訪。黃海水產研究所辦公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趙院士平時基本不接受采訪。的確,網絡上關于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法箴的相關報道也很少。低調,似乎是趙法箴給人的固有印象。
幾十年的科研,趙法箴一直在和對蝦打交道。談起他的工作經歷時,一會兒在日照,一會兒在即墨,一會去了文登……他說,自己一直在養殖池子邊上邊實驗邊生產。從最初解決對蝦能不能養,到人工育苗取得突破,再到大規模工業化養殖,這些科研課題的產生,均來自于養殖池邊。所以,趙法箴最常說的話是:搞科研一定要與生產實際結合。
陰差陽錯干上水產養殖
按理說,中專就讀于煙臺水產學校的趙法箴,似乎天生就是干水產養殖的命。但他的經歷并非如此。如果不是一次次“意外”,趙院士要么是一名水產品加工工人,要么就在邊疆地區當一名老師。
“我們中專畢業的時候,大學已經招生完畢,本來我們就是等著分配工作。”趙法箴說,自己很“不幸”一直沒有落實就業單位,全班只剩下十幾人,“我們當時急得直找校長。”
來源:青島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