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周(2月25日~3月1日),國內玉米市場關注重點轉向東北。據媒體報道,目前東北部分地區的玉米糧庫收購價跌至1.00元/斤以下,部分加工企業也同步調低收購價格。
筆者認為,多種因素共同作用,造成東北局部地區玉米價格大幅下挫。
一是上市量明顯放大。部分農戶由于外出務工或清償貸款需要盡早出手自有存糧,部分則是因為自身存糧條件簡陋,隨著氣溫回升,為避免霉變或是損耗增加而積極交售玉米。
二是當前東北部分地區所上市的玉米含水量較高,霉變風險較大。
雨水節氣過后,東北玉米產區氣溫升高,冰雪化凍導致玉米含水量顯著提升,機構調研數據顯示,去年同期黑龍江玉米含水量在25%左右,而今年玉米含水多在30%~40%,更有個別地區含水量高達45%以上。較高的含水量也使得存儲難度提升,而要進行烘干則又提升了倉儲費用。
三是消費需求未見起色。玉米深加工企業當前依舊以消化庫存為主,在下游制成品市場清淡的背景下,上游加工企業難以在短期內繼續提高生產率。同時,國企及民企因當前玉米水分較高而態度謹慎,有烘干塔的企業在收購時,面對農民踴躍的售糧態度,壓級壓價情況時有發生。
四是整體外運數量減少。往年東北玉米行情看好,不單是因為當地深加工需求旺盛,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外運數量龐大,不僅通過港口發往沿海及南方,還有相當數量通過鐵路運輸發往南方銷區。而自去年四季度開始,華北玉米大量進入南方銷區,
并擠占了東北玉米市場份額,東北玉米入關量明顯減少,特別是今年鐵路運費大幅提價、汽柴油再次漲價后,入關成本更進一步提升。
但是,這種狀況是否會進一步加劇并影響到國內整個玉米行情值得探討。分析認為:首先,集中上市、區域內消費不暢是引發行情下跌的主要原因,但作為深加工企業,在面臨“量足價低”的原料時,適當采購并加工未必不是一種降低成本的途徑。同時,如此低迷的行情勢必吸引南方銷區關注,并可能演變為實際的采購。
其次,高水分玉米賣不上價,主要是由農戶過去固有的銷售心態所致,如果通過有效降水手段,如烘干、晾曬、通風等,并主動去除雜質、霉變粒,銷售時不僅企業愿意收購,還可以適當提高售價,增加收入。
來源:糧油市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