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據統計,2012年全球羅非魚產量為378.59萬噸,其中我國羅非魚養殖產量約為145萬噸。由于全球各地羅非魚養殖的興起,我國羅非魚養殖量在全球總產量中的比例呈下滑趨勢,從2010年的占比41.6%減至2012年的38.3%。2012年加工出口量預估為35萬噸,折合原料魚94.6萬噸,占我國羅非魚養殖產量的65.2%。國內羅非魚消費以活魚為主,集中在廣西、云南、四川、貴州等少數幾個省份,每年的消費量穩定在50萬噸左右。
受國際經濟大環境低迷及生產成本增長等因素影響,2012年我國整個羅非魚產業鏈處于微利甚至虧損狀態。以海南文昌地區的精養羅非魚為例,2012年養殖一斤羅非魚平均成本為4.13元,而塘頭價全年在3.8-4.2元/斤,其中僅12月份魚價高出平均成本線。
近年來羅非魚價格起伏較大,且每年的走勢不盡一致。從2007—2012年的價格走勢來看,相對固定的價格峰值出現在每年的5月和11月,主要原因是 3、4月份期間為美國波士頓漁業展及布魯塞爾漁業展,11月份左右為中國的國際漁業博覽會,這三個主要的國際漁業博覽會將為加工廠結識客戶提供便利,并可獲得大量的出口訂單,從而拉高羅非原料魚的價格。
2012年全年價格走勢比較平穩,5月跟11月也未出現價格峰值,主要是受歐元區經濟危機以及金融危機對美國市場的持續影響,造成的消費力下滑,加上越南鯰魚、全球其它羅非魚養殖區域對中國羅非魚的沖擊等,全年的羅非魚出口訂單價格相對偏低。與此同時,2011年1-5月的價格不斷攀升,一方面讓養殖戶誤以為國外消費市場已恢復,另一方面也助推了養殖戶在面臨魚價不好時越冬博取2012年初魚價的心理。廣西南寧地區、海南、廣東粵西地區等羅非魚主養區域,很大部分養殖戶于2011年底面對魚價下滑時將魚存塘過冬,并持續存塘待價,最終庫存魚量過大影響原有的出魚進度,致使魚價持續低迷。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