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內玉米市場呈現供給過剩、價格振蕩下行的局面。不過,目前價格較低,臨儲支撐作用再次顯現,繼續下跌的空間受到限制。
節后,東北地區氣溫升高,玉米霉變風險加大,農戶為避免此風險而積極售糧,市場上供給增加。豬肉價格回落,飼養戶補欄熱情尚未恢復,再加上前期低價拍賣小麥出庫的替代效應,玉米需求受到一定影響。
霉變風險加劇,農戶集中售糧
本季新玉米的最大特點是水分偏高。節后,東北地區氣溫回升,農戶售糧積極性不斷提高,市場供給明顯增加。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冬天東北地區雨雪天氣較多,增加了玉米水分含量,氣溫升高后高水分玉米不易保存,引發了農戶集中拋售的行為。上周,東北地區普降大雪,玉米水分問題再次加劇,壞糧風險進一步加大,農民售糧積極性更加高漲,市場短期供給進一步增加。
另外,據調查顯示,截至2月25日,東北地區農民可售余糧約3000萬噸,占商品量的45%,華北地區也在3000萬噸左右,占商品量的56%,余糧與去年同期相比均多出20%。隨著天氣的回暖和春耕的到來,預計短期內將出現集中售糧高峰,玉米價格面臨新一輪的考驗。
豬肉價格回落,削弱玉米飼料需求
春節過后,肉類消費明顯萎縮,豬肉價格也持續下滑。中國畜牧業信息網數據顯示,3月1日,22個省市生豬平均價格為14.18元/公斤,較節前最高價17.54元/公斤下跌3.36元/公斤,跌幅高達19%。同時,豬糧比也由節前最高值7.33下降為5.92。雙雙走低的數據嚴重影響了飼養戶的補欄熱情。受節前生豬集中出欄、飼養戶補欄意愿不強的影響,2、3月份生豬存欄量與1月份相比下降幅度較大,削弱了對玉米的飼用消費。
小麥價格走低,替代作用將出現
春節前的一個半月時間里,國內臨儲和托市小麥拍賣總成交量高達800多萬噸,預計節后的兩個月將是集中出貨期,市場面臨較大的供應壓力。目前國內仍保持“每周一拍”的投放節奏,市場糧源供給充足,小麥價格連連走低。隨著面粉行業季節性消費淡季的來臨,小麥價格會進一步走低,其對玉米的替代作用也將出現,從而壓制玉米價格。
國內玉米價格整體偏弱,東北地區尤為明顯。后期隨著氣溫的回升,高水分玉米霉變風險和霉變率進一步加劇,農戶售糧積極性將更加高漲,供給量的增加導致玉米價格弱勢運行。不過,近日中儲糧總公司開會討論了臨儲收購事宜,加大了對東北、華北地區新玉米的收購力度,在啟動臨儲收購的地區敞開收購,這一舉措對玉米價格起到較強的支撐作用,限制了下跌的空間。(期貨日報)
來源:期貨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