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下午,全國人大代表、廣西貴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熱電廠爐修日班班長鄧先在北京接受了本網專訪。作為來自企業一線工人階層的人大代表,鄧先表示,他將向大會提出關于加大力度扶持、補貼蔗農,促進原料蔗種植的建議。
從1982年至今,鄧先在一個臟、險、苦、累的工作崗位整整干了30年。30年來,他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從最基礎的事情做起,努力掌握工廠鍋爐各個設備的性能和技術參數。1994年,因為工作成績出色,鄧先被提拔為鍋爐修理班班長。
此后,隨著企業生產技術的革新和升級,為了進一步適應現代化生產的要求,鄧先不斷為自己“充電”,他積極參加廠里組織的相關專業培訓,借助網絡查閱資料,還購買了不少鍋爐維修專業技術書籍來研讀。
多年來,鄧先在企業的鍋爐改造、節能減排、提高生產效能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和貢獻,2010年,鄧先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2013年,作為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由于長期在制糖企業工作,因此鄧先十分關注廣西蔗糖產業的發展。本次參會,他將提出關于加大力度扶持、補貼蔗農種植原料蔗的建議。
通過調查研究,鄧先發現,廣西作為全國最大的產糖區,甘蔗的生產面臨著品種退化、成本上漲、勞動力缺乏、基礎設施落后、產量徘徊不前等問題。
他在調查中發現,首先,甘蔗品種單一且退化明顯。新品種培育需要長期和大量經費投入,培育十分困難,加上農戶種植區域分散,生產規模小,部分蔗農種植理念陳舊,即便有新良種出現,推廣難度也大。
其次,廣西目前只有14.2%的蔗田有灌溉條件,大多數沒有灌溉設施,嚴重影響甘蔗產量。一旦遇到旱災,只能聽天由命,而只要改善灌溉條件,統一甘蔗品種單產就能增加30%以上。
第三,廣西甘蔗機械化收獲率只有0.1%,機械化水平低。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留在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不斷減少,砍收甘蔗這種勞動力強度高的工作大多只能由老人、婦女來承擔,如果雇傭砍收工,成本則會很高。鄧先介紹,在貴港,砍收工的雇傭價格從以前的每天50-60元,提高到現在的90-100元/天,春節期間更達到200元/天。
來源:云南糖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