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會在今年“兩會”上提交了一份關于“進一步加強糧食主產區政策扶持”的提案。
截至2012年,在2008年國際糧食市場出現供應危機,國內小麥主產區出現嚴重干旱之際,由于我國糧食主產區仍穩產增產,加之政府的有力調控,保持了國內糧食市場價格的平穩運行。近幾年,國際糧食市場動蕩不安,并經常出現劇烈的價格波動,國內糧食市場雖然表現較好,但主產區糧食增產的潛力越來越小,很多糧食大省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很多主產區的農田基礎設施仍不完善,種糧農民收益增長的勢頭減弱。為了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支持并加強糧食主產區的政策扶持力度很有必要。
民建中央提案指出,當前糧食主產區的問題突出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糧食主產區利益流失嚴重。工農業產品價值的不等價交換(即剪刀差)在我國長期存在。我國在糧食定價體制上,采取國家調控與市場供求相結合的方式。糧食價格調整沒有與農用生產資料等工業品價格調整同步,價格上漲幅度遠低于農資價格上漲幅度。農資和農產品比價不合理,糧食價格長期低于實際價值,糧食生產效益低,糧食主產區及生產者長期處于做貢獻的地位,導致糧食調出省的利益流失。國家要求地方財政對商品糧基地建設進行配套投資,也間接限制了糧食主產區的投資力度。這樣的做法損害了糧食主產區的地方利益,傷害了糧食生產的積極性。這種“失血”現象在客觀上降低了地方財政對公共產品的提供能力和對本地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支持能力,不利于糧食主產區的可持續發展。
二是當前的財政政策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糧食大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這是我國糧食主產區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存在的一個共性問題,影響著我國未來糧食的供給能力,也制約了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近年來國家實施轉移支付政策,緩解了糧食主產區的財政支出困窘。不過,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都是專款專用,對支持糧食主產區工業化的作用十分有限。只有工業化充分發展,才有可能轉移出更多的剩余勞動力,推動土地規模化經營。
來源:期貨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