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住了甘蔗就穩住了糖料,穩住了廣西就穩住了全國。”此言非虛。廣西是我國最大的產糖區,目前種植面積為1600多萬畝,有近2000萬農業人口的生產生活與甘蔗有關。2011年,廣西白糖總產量675.18噸,占全國總產量1045.42噸的64.58%,產量已連續19年居全國第一。
然而,全國人大代表、廣西貴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熱電廠爐修班長鄧先卻憂心忡忡,他表示,當前廣西的甘蔗生產面臨著品種退化、成本上漲、勞動力缺乏、基礎設施落后、產量徘徊不前等問題,有些問題所造成的嚴峻形勢有進一步加深的趨勢。
原料蔗可持續發展面臨著巨大的考驗
鄧先告訴記者,首先,甘蔗品種單一且退化明顯。新品種培育需長期和大量經費投入,培育非常困難,加上農戶種植區域分散,生產規模小,部分蔗農種植理念陳舊,即便有新良種出現,推廣難度也大。
其次,水利也是制約因素。上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開始大興水利,但這些工程年久失修,灌溉功能嚴重減弱。廣西目前只有14.2%的蔗田有灌溉條件,大多數沒有灌溉設施,嚴重影響甘蔗產量。一旦遭受旱災,只能聽天由命。而只要改善灌溉條件,同一甘蔗品種單產就能增加30%以上。
第三,生產規模小、機械化水平低、生產成本高。廣西甘蔗機械化收獲率只有0.1%,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留在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不斷減少,現在砍收甘蔗這種勞動力強度高的工作大多只能由老人、婦女來承擔。而雇用砍收工成本高成為制約甘蔗種植的重要因素,雇用價格由之前50至60元/天提高到現在90至100元/天,春節期間更達200元/天。
鄧先說,以廣西貴港市為例,甘蔗制糖及其綜合利用一直是貴港市的支柱產業,但貴港市同樣面臨著上述問題,并且尤見每況愈下之勢。究其直接原因,就是種蔗的對比效益不高,農戶中的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守者多為尚未具備勞動能力的少年兒童、婦女及年長者。“據廣西統計局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貴港市常住人口/戶籍人口的比率為0.8183,在14個地級市中排名倒數第三,足以說明貴港市本土就業能力相當低,反之外出打工率高,因而也就造成甘蔗生產從業人員的嚴重不足。”
來源:云南糖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