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支撐起古埃及文明的油沙豆,輾轉數十年終于來到了在中國最適宜的陜北沙地。2012年,靖邊縣試種油沙豆成功。2013年,靖邊將對油沙豆再次進行一千畝的規模化種植。這一實驗,將使“油料之王”落戶陜北,有望對我國的食用油安全和陜北、內蒙古的沙地農業,帶來一次突破性的提升。
從地中海到中國,“油料之王”走了幾十年
油沙豆產自地中海南岸北非地區,是全球唯一的油糧兼用作物。適應性強,耐干旱,耐土地貧瘠,抗鹽堿,產出高,集油、糧、飼、牧為一體,在綜合利用上,即使是亦菜亦糧的“世界第一蔬菜”土豆,也無法與之相比。油沙豆既是優質油料,也是可靠的糧食,還是上佳的飼料,秸稈本身又是牧草,具有很好的固沙綠化作用。正因如此,歐洲學者認為,油沙豆曾經在干旱貧瘠的北非支撐起了當地農業,支撐了古埃及文明。
油沙豆適應于沙性土壤環境,很適合在我國的陜北和內蒙古一帶種植。因此,上世紀五十年代,農業部門就試圖將油沙豆引入中國。但是,由于收獲的難題,和之后的十年動亂,油沙豆沒有來得及規模化試種就退出了中國。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農業科學院在河北試種油沙豆成功,但收獲的問題沒有解決,依然難以推廣。
為何油沙豆收獲難?因為油沙豆的果實在地下,而且是比花生還小的核狀根莖果,收掘后還得揀除雜物和淘洗。國內長期以來一直沒有農業機械能有效收獲油沙豆。而人工收獲,勞動量又太大,成本太高。因此,油沙豆可以在勞動力密集、小農業時期的古代埃及成為農業支柱,卻沒有辦法在勞動力越來越稀缺、講究農業比較效益的當代進入中國,“油料之王”長期在國門徘徊。
近年來,在中國農科院等科研機構的努力下,油沙豆的收獲難題得到實驗性的解決。在小范圍,實驗機械已經成功收獲了油沙豆。在國外,西班牙和美國,已經成功地運用機械收獲了油沙豆。在此背景下,油沙豆,這個幾十年來遲遲請不進來的“油料之王”,終于正式進入中國,開始在河南、河北試種。
農民收入倍增,不用再等十幾年
來源:陜西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