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白酒陷入塑化劑風波后,洋酒也涉入其中。近期人頭馬、卡慕、法拉賓因塑化劑超過中國規定標準而被擋在了中國國門外,但涉事的相關企業紛紛發聲力圖撇清與塑化劑的關系。專家分析,國門檢測塑化劑門檻的提高將直接影響洋酒進口業務,或將使洋酒銷售受到沖擊。但專家稱,即使洋酒中含有塑化劑殘留,其微小的量不會危害健康。
酒類塑化劑限量標準缺失
“洋酒多數是自然發酵而成,而且沒有像白酒追求掛杯效果,這排除了洋酒添加塑化劑的因素。由于洋酒沒有添加塑化劑的必要,國外監管部門也沒有檢測塑化劑的含量,也就是說國外和國內一樣,都沒有酒類塑化劑限量標準。”知名酒業專家鐵犁告訴記者。
鐵犁認為,白蘭地是一種烈性酒,酒精含量比較高,如果在生產過程中使用了塑料容器或管道,較容易有塑化劑遷移到酒中。但即使洋酒中含有塑化劑殘留,其微小的量不會危害人們的健康。
酒類塑化劑標準缺乏是個問題,但自白酒塑化劑風波以來,國內對酒類塑化劑空前重視,塑化劑的檢測已經成為洋酒進入中國的一道新門檻。目前業界討論塑化劑超標問題依據的標準是衛生部2011年簽發的551號文件(《衛生部辦公廳關于通報食品及食品添加劑中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最大殘留量的函》),規定塑化劑dehp、dinp、dbp在每公斤食品及食品添加劑中的最大殘留量分別為1.5毫克、9.0毫克和0.3毫克。從今年2月1日起,相關監管部門要求蒸餾酒進口商提交關于3類鄰苯二甲酸鹽(dehp、dinp、dbp)殘留值的第三方檢測報告,而且每一批次都需要提交報告。
洋酒在華銷售或受影響
事實上,此次洋酒塑化劑風波已是第二波。近幾年中國洋酒市場容量不斷擴大,洋酒代理商紛紛擴大產能以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賺取更多利潤,這一過程中容易出現產品質量控制不嚴等問題。早在去年的白酒塑化劑風波中,國家質檢總局、衛生部負責人就曾在接受采訪時透露,部分進口酒被檢出微量的塑化劑殘留,但未作進一步說明。
來源:人民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