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近年來,我國玉米的單產和總產都有顯著提高,但日益嚴峻的氣候危機已經影響到了全球的農業生產。作為雨養旱作作物,在氣候、耕地和水資源約束下,我國玉米進一步增產的潛力在哪里?您覺得科技發揮增產潛力的著力點是哪些?
張世煌:應該說根據過去九連增的經驗,我們可以總結出這么幾句話:
第一個過去九連增70%的貢獻來自面積擴張,那么單產的貢獻還不夠,這也是我們今后的著力點和發展方向,所以無論跟國際還是跟其他作物比。我們認為提高單產的潛力仍然很大,所以過去20年面積擴大很快,今后面積擴大還會有但是會放慢,所以我們會把著力點放在提高單產上。提高單產靠什么,一個靠科技投入,一個靠物化投入。物化投入來自政府對農民的補貼,政府的引導,所以這方面我們認為潛力很大。就拿2012年說,我們的玉米平均產量接近每畝400公斤,但是美國是多少呢,平常年份是600公斤,豐收年份是接近700公斤,所以跟美國比我們差距還是很大。
那么第二個我們擴大面積還是有些潛力的,這個得益于我們國家調整種植業結構,再一點就是我們的機械化程度也不高。雖然這四年發展很快,但是今后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通過機械化,還有政府將在某些省投資修建水利設施。再加上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所以我們相信發展潛力還是挺大。那么從技術來說,我們提出一個口號叫“一機兩改”,就是要以農業機械化帶動技術研發,這里兩個“改”是指改良品種。第二個改良土壤,改良品種是說我們今后的品種必須適應機械化操作,這樣解放勞動力。同時呢,進一步提高產量,這是第一,改良品種。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