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陽光燦爛,廣西農墾北部灣總場(原星星農場)七隊的萬畝甘蔗地里,一臺甘蔗聯(lián)合收割機正在萬畝甘蔗地里作業(yè),一臺配合運裝甘蔗的卡車與它并排行駛。被截斷的甘蔗從收割機抬起的“右臂”出口紛紛飛出,落入并駕齊驅的卡車車廂中。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甘蔗甜味。
記者從北海市農機局了解到,這是北海市第一臺機械化程度較高的甘蔗收割機,隨著2012-2013年榨季的即將結束,北海市實現(xiàn)了甘蔗種植、收獲全程機械化零的突破。
據(jù)悉,在2012年前,北海市甘蔗生產機收率比較低。至2011年底,北海市甘蔗生產機耕率超過了90%,但機收率不到1%,機種仍是空白,甘蔗的種植與收獲還主要依靠人工。勞動力與生產效率被嚴重制約,產業(yè)化無從談起。
去年北海市通過實施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qū)建設項目,積極扶持種植大戶建立甘蔗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重點示范推廣甘蔗機械種植、中耕培土、收獲等技術。
經過一年的試驗推廣應用,機械種植、收獲作業(yè)各項指標均符合農藝要求,工效比人工作業(yè)提高30-50倍。
“在榨季,許多蔗農凌晨四五點就要起來砍甘蔗,一直到天黑才收工,還要把砍下來的甘蔗裝車。這樣一天下來,只能砍0.8-1.5噸甘蔗。”廣西農墾北部灣總場生產經營部負責人陳潤忠告訴記者,如果是機械化收割,一天就能收300噸,而且一邊砍一邊裝車,工效大大提高。
蔗農彭廣種了10年甘蔗。這段時間,他每天開卡車跟著收割機配合裝運,親眼目睹了機械化的神奇。
“我們家種有20畝甘蔗,面積比較小,還未能實現(xiàn)甘蔗生產機械化。”他對記者說,他做夢都想種植機和收獲機有一天能開進他們家甘蔗地。
“家里的20畝甘蔗,收割的話要10個人,但工人不好請,工錢還特別貴。”彭廣說,現(xiàn)在不包裝車,請一個工人砍甘蔗每天要140-150元,20畝甘蔗僅僅收割的費用就去掉了1萬多元。如果用收割機,每噸的成本只有80-100元,比人工收割節(jié)約近5000元的費用。
據(jù)稱,去年,市農機局在福成鎮(zhèn)上廟村扶持種植大戶,建起了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直至目前,全市有2000畝甘蔗實現(xiàn)生產全程機械化,有6萬畝甘蔗實現(xiàn)了機械化收割。包括種植機和收割機在內,有2000多臺大型機械參與了甘蔗生產全過程。
北海市農機局負責人稱,今天還將繼續(xù)推廣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以進一步提高生產力,解放勞動力,使農民增產增收。
來源:昆商糖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