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位農業知名人士對媒體表示,建議國家放開玉米和大豆進口,對口糧實施進口限制,而對飼料糧完全放開。國外生產玉米和黃豆有優勢,用更低的價格購進飼料用于牲畜的養殖,然后出口價格更高的肉制品,“這樣能夠創造更多的產值”。
誠然,農產品進口放開是大勢所趨,但是開放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漸進的手段來完成。好與不好是相對的,適合國情的才是好的。探討我國農產品進口是否應該放開,需要分析研究背景趨勢和上下游產業,而不僅僅局限于下游。
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增長規模在這數年間擴張非常之快,從2004年的46.4億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500億美元。從2012年起,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程國強指出,根據我國農產品供需結構和農業資源稟賦特征分析,今后,我國農產品貿易將呈現大進大出趨勢,貿易逆差將繼續存在。目前,我國已步入入世“后過渡期”,農業發展面臨國際化競爭壓力的全面提升,其中有兩個難以改變的因素值得重視:一個是我國小規模分散經營的傳統農業與國外大規?,F代化農業難以競爭的局面在較長時期內不會出現逆轉;另一個是發達國家對農業高補貼、高保護所形成的不公正國際農產品貿易環境在短期內也不會得到根本改變。這些不利因素,將使得我國在農產品進出口方面承受較大壓力。
如果國內能夠保證農產品供給是最理想的狀況,然而人多地少、農業資源緊張是中國的基本國情。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一直是中國首要而艱巨的政策目標。但供給的增長跟不上需求的增速,因而,國家鼓勵適度地進口農產品包括糧食,以滿足國內需求。我們的市場是有管理的開放的市場,進口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是品種結構性調劑的需要,去年發放的小麥、玉米和大米配額都沒有使用完,這也體現出中國對進口糧食的需求僅限于“適度”,而尚不需要“完全放開”。
來源:國際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