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正加快建立蔬菜應急供應機制,旨在當市場供應發生劇烈波動時,增加市場供應量,讓市民有菜吃,且菜價不高于全國大中城市平均水平。這是近日記者從市農委了解到的。
近幾年,受全國性極端天氣、市場供應不均衡等原因影響,菜價波動較大,增加了市民生活成本。“從2010年開始,重慶市即著手建立蔬菜應急供應機制,通過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調控,減少因供應量下降而帶來的菜價波動。”市農委副主任張洪松說。
準確地預警,才能讓調控“有的放矢”。目前,重慶市已建立起較完善的蔬菜供應監測預警機制,除了可監測超市、農貿市場、蔬菜批發市場菜價外,還可“上溯”到產地批發價;利用高速路“綠色通道”監測進出重慶市的蔬菜品種、產地、目的地,這種監測在全國還是“獨一家”;平時通過網絡、12316手機報發布監測預警信息,在重要節日以及傳統意義上的“春秋淡季”到來前,提前近兩個月召開蔬菜供求形勢分析會,使蔬菜品種、產量盡可能與市場“匹配”。這種全方位預警的有效性,受到農業部肯定。
受極端氣候影響,蔬菜供應量大減,怎么辦?近年來,重慶市加快了相關項目的建設步伐:引入工廠化芽苗菜生產企業落戶銅梁,目前該企業每天生產50噸黃豆芽、綠豆芽供應主城,在緊急情況下,產量還可增加到100噸,而未來將達到200噸;在主城、萬州等地,建立工廠化食用菌生產企業,目前日產量已有六七噸,在需要時,產能還可進一步提升;在璧山等主城周邊區縣,建起幾萬畝大棚蔬菜生產基地,通過增溫、噴霧等,速生綠葉菜兩三周便可上市。根據預警信息提前生產,這些生長期較短的蔬菜上市后,可在一定程度上平抑菜價。
此外,重慶市在產地、批發市場已建成庫容10萬噸的凍庫,既可緩解因蔬菜濫市帶來的菜價過低問題,也可根據監測預警提前儲備部分蔬菜,在菜價上漲時投放市場,緩解“吃菜貴”。
“在全國大流通范圍內,蔬菜作為商品率較高的農產品,我們將盡可能做到重慶的菜價不高于全國大中城市平均水平。”張洪松說。(飛玉)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