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春初是鮑魚銷售旺季,但去年底至今,福建江縣鮑魚大量滯銷壓貨,價格較往年同期下降。
業內人士認為,赤潮和市場疲軟使連江鮑魚產業陷入困境,鮑魚產業應從合理布局、科學養殖、提振內需、拓展外銷、精深加工等方面拓展轉型,尋找發展新路。
鮑魚之鄉
連江縣享有“中國鮑魚之鄉”美譽,鮑魚養殖始于1989年,經科研人員和漁民10多年實踐,總結出一套適合當地環境條件的養殖技術和方法,形成海上筏式和陸上工廠化養殖兩種鮑魚養殖方式。養殖品種以雜交鮑為主。
據有關部門統計,2011年,全國鮑魚產量7.67萬噸、福建省產量6.04萬噸、連江縣產量2.2萬多噸。連江縣鮑魚產量占全國總產量29.7%,產值達25億元。
在我國近海捕撈資源日益衰退情況下,養鮑業的興起,既實現了漁區產業結構調整,又解決了沿海閑散勞動力的出路,增加了群眾收入。連江縣目前從事鮑魚養殖的有1萬多人,從事育苗2000多人,從事銷售近千人。鮑魚以海帶、龍須菜等為餌料,又帶動了海帶養殖業發展。連江鮑魚養殖業已形成苗種培育、餌料供給、銷售運輸、加工包裝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鮑魚養殖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連江不少鮑魚養殖戶通過養鮑魚走上致富路。一位養殖大戶說自己養鮑魚已18年,獲利豐厚。現在每年投入1000多萬元,正常情況下年銷售二三千萬元,利潤近千萬元。
但2010年開始,由于海帶、龍須菜等餌料價格和用工成本上漲,鮑魚養殖的利潤、效益持續下降。
量價齊跌
連江縣鮑魚行業協會名譽會長黃盛章說,十多年來,連江縣鮑魚養殖業發展健康,但去年遇到較大困難,先是遭到赤潮襲擊,后是市場疲軟,滯銷壓貨。
去年四五月間,連江、平潭、羅源、莆田等海域遭遇赤潮,連江縣減產7000噸,但收益沒降,去年10月鮑魚銷售達到較高價位。去年底開始消費受到抑制,鮑魚、海參、魚翅等高檔消費品銷量下降,連江鮑魚銷售一路走軟。
記者來到連江縣黃岐鎮后侖村海灣,實地察看鮑魚生產銷售情況。養殖大戶老李叫工人從海水中拉起整箱的鮑魚給記者看。他說:“第一次遇到滯銷價跌,壓貨嚴重。”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