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龍井茶葉虎跑水”,無錫則有“雪浪茶葉二泉水”之說。日前,雪浪山上有著300多年樹齡的148棵老茶樹又長出新芽,預計本月底就能采摘,炒制成著名的太湖翠竹。據悉,這些老茶樹也是目前無錫有記載的最早栽種的茶樹。
20日下午,記者來到雪浪山上,只見一棵棵形如巨傘的茶樹鶴立雞群般站在周遭茶樹之間,葉間綻出叢叢嫩芽。在這片茶樹的前方,有一塊關于“雪浪貢茶”的碑刻說明:雪浪山產茶始于宋朝,盛于明清,是雪浪庵僧人所栽,俗稱本山茶。現存的148棵古茶樹是康熙庚申年(1680)雪浪禪林住持覺海到杭州靈隱寺聽經,由靈隱寺方丈所贈茶苗培育而成。母株茶樹大如傘,葉小如雀舌,與西湖龍井茶同宗。明清時代,雪浪茶就譽滿京都,康乾時期被欽定為貢茶,并延續至晚清。
無錫市太湖文化研究會會長浦學坤告訴記者,2004年參與雪浪山規劃的時候,他們偶然發現了留存到現在的這批老茶樹,經過考證,它們是無錫現存有記載的最早栽種的茶樹。
據無錫地方志專家浦耕霖介紹,每棵老樹比普通茶樹的嫩芽多出萬余個,按照正常茶樹平均出芽6萬左右計算,每株老樹出芽多達7萬個左右。老樹為何能如此高產?茶葉專家的解釋是,雪浪山這一面湖背山的向陽坡面地形好似肚臍一般,容易集納水汽,再加上其地質結構泥土積淀厚實,特別適合茶樹的生長發育。
雪浪山生態景觀園相關負責人楊勇軍告訴記者,相比其他茶樹,這些老茶樹所產的嫩芽特別小,6萬到7萬片嫩芽才有1斤重,而平常的茶葉1斤嫩芽僅有2萬多片。“差不多10斤嫩芽才能炒成1斤茶葉,所以特別珍貴。”楊勇軍告訴記者,這幾天老茶樹的嫩芽基本全部出來了,估計到月底就可以采摘炒制了。
“無錫有天下第二泉,雪浪茶又成為過貢茶,這些都豐富著無錫的文化底蘊。”浦學坤說,據史料記載,清乾隆年間,經學家秦蕙田在每年谷雨前都要派人回家鄉無錫采辦春茶,還用銀壺裝取雪浪庵旁八德龍潭的乳泉水,供泡茶用。乾隆皇帝品嘗后贊不絕口,下旨定無錫雪浪山本山茶為“貢茶”,且年年進貢直到清末。“因此,這些老茶樹非常珍貴,可以稱得上是‘活的歷史’,”浦學坤認為,除了要保護好這些老茶樹,還要充分挖掘其中的茶文化,讓雪浪貢茶可以更多地走進尋常百姓家。
據了解,目前雪浪山所在的無錫山水城現有茶場12個,茶園面積1580畝,其中很多茶樹都是這些老茶樹的“子孫”,年產名優茶葉11.5萬斤。眼下,當地相關部門不僅加強了對這片古茶樹的保護管理,還把該區域發展生態農業與發掘茶文化歷史同旅游緊密結合起來。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