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也應堅持這一原則。最近,有學者建議將目前中央儲備糧輪換業務由財政包干、企業自主操作的方式,改為通過批發市場競買競賣的方式進行。記者認為,這種改變是市場化改革方向的倒退,加劇了政府職能錯位。其不可行的理由主要有:
一是如果這樣做,勢必強化以行政手段配置市場資源。市場化就是以市場手段而非行政手段配置資源。目前,在糧食批發市場上實行競價銷售的主要是國家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收購的政策性糧食,之所以實行拍賣,原因在于其收購是非市場行為,即在其他市場主體不收購時,為避免糧價下跌、種糧農民收入減少,而由政府委托企業托底收購。因此對于這種非市場化收購,其銷售、盈虧只能由政府主導和負責。而中央儲備糧的輪換業務完全是在市場之中的購銷活動,無論是收購還是銷售,負責輪換的企業必須與其他市場主體平等競爭,并不具有排他性。企業自主收、自主銷,并承擔盈虧。實行輪換業務競買競賣,實際上是將輪換業務由企業主導變為政府主導,實際上是以“拍賣”的外衣實行逆市場化。政府有關部門下達輪換指令性計劃,決定何時拍、拍多少、底價高低,本來可以由市場做的由政府部門實際操作,強化了政府配置市場糧源的作用,這實際上是過去糧食行政化管理思路的延續。
二是農民利益受損。目前中國農業生產仍然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的承包責任制,經營規模普遍不高。對于有一定交易門檻限制的批發市場而言,絕大部分農民無法直接進入批發市場交易。如果中央儲備糧的輪換經營完全靠批發市場,意味著目前中儲糧4000多個收糧庫點要對農民關上大門。如果儲備企業不直接收購農民的糧食,不僅會造成農民售糧不便,更為嚴重的是農民可選擇的銷售對象減少,市場議價能力減弱,造成農民利益受損。
來源:人民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