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面臨的首要問題并不是糧食供給不足造成的糧食安全危機,而是因種糧效益低下挫傷農民種糧積極性,導致大量農業潛在生產能力處于廢置狀態。
由于2012年中國糧食進口量大幅增長,糧食供給將現危機的言論塵囂日上。但與此同時,據媒體報道中國各地農田拋荒的現象愈發嚴重,全國有至少10%的耕地常年或季節性拋荒。學者測算中國閑置耕地總量已達3.3億畝。
這是兩個頗為矛盾的現象。如果中國糧食市場有供給缺口,糧價應該上漲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那為什么會出現大量農田拋荒呢?答案在于,中國單一化的糧食收儲及糧食市場控制政策抑制了糧價上漲的空間。
中國通過儲備、拋售的方式打壓市場價格。結果是,雖然種糧成本在中國持續上漲(2010年比2003年平均上漲83%),但糧價一直保持穩定。在湖南,種植一畝水稻的平均收益為390元,但到城市務工每月工資可達800元。大量農業人口選擇外出務工。
可見,當前中國面臨的首要問題并不是糧食供給不足造成的糧食安全危機,而是因種糧效益低下挫傷農民種糧積極性,導致大量農業潛在生產能力處于廢置狀態。
中國曾于2010引入多元收購主體機制,而后一年國內玉米、小麥、水稻等價格就出現輪番大漲。2010年6月在河南、安徽、山東等地甚至出現了搶購小麥的現象。但基于利益集團的博弈,2012年中儲糧再次成為全國糧食收購的單一執行主體。這致使農民基本喪失議價能力,當糧食價格上揚時又會遭遇中儲糧拋售打壓市場。
要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中國必須改革糧食收購機制,打破中儲糧的壟斷收購地位,實現多元化的糧食收購。只有尊重市場規律,中國才能避免糧食供給危機。(張達)
來源:網易財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