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非魚苗企尤其是大的品牌苗企發展似乎正在遭遇一場逆向淘汰的怪圈,在未來的幾年,這種怪象可能都不會得到明顯改觀,煎熬中等待明天。
莎士比亞名著 《哈姆雷特》 中有一句頗為知名的話: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這話用在如今羅非魚種苗企業身上,怕是再恰當不過。
3 月中旬,羅非魚春苗市場再次遭遇一場有別于預期的結結實實的“寒冬” 。原本今年的暖冬使得羅非魚苗企的生產時間普遍提前,生產高峰也由往年的 3 月底4月初提前至3 月中旬,再加上逐漸升溫的羅非魚價對于種苗市場的支撐,不少羅非苗企都是憋足了勁準備大干一場,一掃之前市場不景氣的陰霾。
但這種樂觀的預期所帶來的歡喜并沒有持續太久。我們在走訪中發現,由于氣候不穩定,擔心存活率低,養殖戶的投苗意愿并沒有隨著苗場的生產而同步,這也讓苗企早產苗沖銷量的想法落空。盡管按往年規律,3 月底4 月初養殖市場將恢復正常集中放苗。但不容樂觀的是,屆時羅非魚生產也將正常,供不應求的局面不大可能出現。供過于求的現狀也使得今年的價格戰提前到來,據悉,3 月中旬從海南發往廣州的水花價機場落地價已跌至100 元 / 萬尾左右,競爭慘烈態勢更勝往年。
這無疑為今年的羅非魚苗市場整體定下了一個悲觀的基調。近幾年一方面受到外部低迷魚價的沖擊養殖戶投苗意愿不高,另一方面羅非魚大大小小的苗場眾多價格戰頻發,苗企的日子普遍不好過。而這其中,相比小苗場,一些品牌大苗場由于場地規模等成本因素,在競爭中受到的沖擊反而更大。本刊在走訪時了解到,出于對種苗市場的悲觀,不少在業界頗有知名度的苗場或有轉行之意或開始將目光鎖定在羅非以外的品種上。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