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鎘米”事件爆發近一個月,湖南方面已經成立了調查組,但調查結果至今未公布。就目前來看,“鎘米”風波影響深遠,連累當地米廠出現停工潮,據稱湖南最大米市蘭溪米市70%的米廠已停產關門,部分地區大米銷量急降六成,米價大跌。
易達研究院院長孫忠告訴《民營經濟報》記者,“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受"鎘"報道影響,湖南一些地方的大米生產確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不僅有些企業停產觀望,一些農民也對我們表達過困惑:"今年到底該不該種糧?不種吧,國家這幾年的惠民政策一直鼓勵我們多種糧,多增產。種糧吧,又怕銷不出去。"
如果這種情緒擴散,對今年的糧食生產是極為不利的。不過孫忠透露,湖南省政府部門正在積極采取相關措施,要求今年湖南省糧食總產繼續實現600億斤以上。
滯銷大米無人問津
有湖南米農透露,去年大米每百斤可賣160元,現時降至140元也無人問津,以致囤積了十多萬斤大米滯銷。
孫忠表示,如果耕地不敢種、大米不敢銷,最終受損失的還是國家,以及本來就處于弱勢的種糧農民。
孫忠指出,大米中鎘殘留的標準,國際標準是0.4毫克/千克,而中國是0.2毫克/千克。標準制定部門當時的解釋是,國人吃大米要多于國外,所以國內標準定得比國際標準高,“希望有更多對糧食企業、對種糧農民的支持扶助政策出臺。”
分析師馬文峰告訴《民營經濟報》記者,湖南是全國最大的水稻主產區,產量達到2600多萬噸,約占全國水稻總產量的13%。如果當地農民種出來的糧食沒人要,遭殃的還是當地農民。
去年,中國稻谷和大米進口236.9萬噸,同比激增近3倍,馬文峰表示,中國去年一年就從越南進口了150萬噸大米,其中80%的大米都銷往廣東省,廣東省的常住人口是全國最多的,米、面的消費也是最多的。
馬文峰分析,湖南大米滯銷有三種原因:1,重金屬超標肯定是有影響;2,全國春季都是糧食加工企業的淡季,銷售都很滯后;3,中國進口了很多越南、泰國、老撾的大米,對國內大米市場有很大沖擊。
馬文峰指出,未來土壤污染如果不加以控制,大米進口量可能會不斷擴大。
來源:民營經濟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