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茶葉協會召開振興煙臺綠茶研討會,7位行業專家、學者、種植戶圍談如何振興煙臺綠茶產業。
煙臺綠茶種植技術成熟
煙臺從2001年開始有規模的“南茶北引”,至今已有10多年發展。目前,全市有7個縣市區分布有規模以上茶園,可采摘面積達3500畝。市茶葉協會副會長、萊陽祥龍果茶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吉君介紹,北方種茶不同于南方,以他的茶園為例,2010年、2011年這兩年,他完全按照書本進行種植和管理,但700畝茶園還是大面積遭受凍害,蒙受巨額損失,可謂一路花錢買經驗,探索可行路徑。
10多年“摸黑路”,煙臺的茶農、專家終于完善了種植技術,獲得了初步成功,如今在茶葉種植領域,已經有著成套、成熟的種植技術,可滿足大規模推廣發展需要。“我們農業科研部門要扛起技術攻關和指導的大旗,因為煙臺的氣候條件特別適宜發展經濟作物,而這個作物不能單為蘋果、大櫻桃等兩、三種。”市果樹工作站副站長單玉左說,“煙臺蘋果重茬問題是世界范圍的難題,目前,全市大部分蘋果主產區的果園面臨‘砍伐換代’,讓茶樹和蘋果結合種植,可實現兩條腿走路。”
會上,市茶葉協會透露,為解決越冬難,他們尋覓到了幾株種植于上世紀60年代、生長在昆崳山叢林中的老茶樹,準備采摘老茶樹上的果子,開展技術攻關,重新選育本土茶葉品種。“現在煙臺栽種的茶葉品種都是從南方引來。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我們始終認為只有本土選育的品種才是最好、最適合的。”市茶葉協會秘書長張曉偉說,當前,全市栽種最多的品種為“平陽特早”,這個品種經多年選育,抗旱能力強,最適宜北方種植,但也存在很多弊端。他們期望開發自主品種,跨過越冬障礙,降低投入成本。
綠茶品牌亟需做大做強
茶葉變茶業,還有另一個重要課題———品牌建設。“當前,在煙臺綠茶獲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茶農認識到了綠茶的經濟效益的契機前,煙臺茶業勢必將迎來新一輪發展膨脹期。”煙臺北方茶葉研究所副所長王德濤說,今年僅海陽市就將新規劃發展茶園5000畝,超過現有的6000畝茶園總面積。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