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發的質量事件、起伏的價格以及隱現的疫情,都在不時提醒外界,中國生豬行業的散戶標簽至今未被抹去。
眼下,為控制質量,雙匯等肉食品加工龍頭企業開始進入上游,圈地養豬;為保利潤,溫氏等生豬養殖大戶進入下游銷售領域,發展全產業鏈儼然已成中國生豬行業的一大趨勢。
全產業鏈的優勢不言而喻。上海愛森肉食品有限公司(下稱“愛森”)黨委書記樓瑋稱,除了公司銷售的豬肉質量可控,全產業鏈的另一優勢便是平衡各個環節的盈利情況。
但有業內人士指出,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的全產業鏈模式,即便對有一定規模的企業來說,仍是一項風險很高的投資,而目前中國生豬養殖行業中的主力仍是散戶,他們根本無力實現全產業鏈模式。
“年均死亡率在10%”
“對于養豬場來說,最關心、最重要的工作是防疫。”在位于上海奉賢燎原農場的上海市種豬場,愛森旗下生豬養殖公司負責人兼上海市種豬場場長畢波對筆者說。
上海市種豬場隸屬于愛森旗下的生豬養殖公司,該場除了向愛森生豬養殖公司旗下的5個商品豬場提供種豬,也對外銷售種豬。
畢波直言,疫病永遠是養殖戶的敵人,“病菌也在不斷變異,現在出現了一些以前沒有碰到過的疫病。”畢波說,這與豬種、養殖環境、氣候等眾多因素有關,而隨著農場養殖規模、密度的提高,生豬死亡率也比以前有所提高。
愛森旗下的單個商品豬場年出欄量都在萬頭以上,目前從小豬出
生到成為商品豬出售,每年平均死亡率在10%左右。而據了解,全國平均水平在10%~20%之間。
為了保證仔豬成活率,1993年投入使用的上海市種豬場已經歷多次硬件改造。對于免疫力最低的小豬,其所居住的保育室均配備保溫設施。2009年,上海市種豬場成立了動保中心,配備了兩名專職獸醫。畢波強調,正因為是國營農場,才具備這樣的技術積累,而一般牧場很難做到,通常是養殖員兼職獸醫。
養殖員長期用工荒
畢波說,生豬養殖其實是一個成本很高的產業,隨著人工、土地租金、飼料等成本年年走高,對養殖戶的盈利挑戰很大。
“我們每年生豬的更新率大概在35%左右,人員的更新率也達到了20%。”據畢波介紹,由于工作環境差、薪水不高,農場養殖員長期處于用工荒狀態。
來源:中國畜牧獸醫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