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9月10日啟動的2012年棉花臨時收儲經歷了將近7個月的時間,終于于2013年3月29日落下了帷幕。124個工作日,總計收儲6506410噸,其中內地庫點2229660噸,新疆庫點2549800噸,骨干企業1726950噸,收儲量接近全年740萬噸產量的90%。折算20400元/噸的收儲價格,花費資金大約1300億元人民幣。
收儲令市場反彈
從棉花期貨價格來看,受收儲政策的影響,鄭棉確實獲得了很好的支撐。鄭棉指數從去年9月初的19500左右開始,最低下跌將近500點至18988點,最高反彈約1000點至20526點,3月29日收于20279點,整體價格保持穩定。而代表現貨棉花的中國棉花328指數從2012年9月1日的18587點幾乎單邊上行至2013年3月29日的19375點,反彈了788點。
類似的行情也在2011年臨時收儲過程中出現過。2011年臨時收儲期間,總計收儲量313萬噸,國內棉花期貨和現貨也出現了很好的反彈行情,但隨著收儲政策的結束,5月鄭棉大跌,創下近10%的月度跌幅,跌穿收儲價格支撐。與2011年臨時收儲政策不同的地方是,本次收儲占全年產量比例大,幾乎收購了年內全部可供收儲的棉花。從2月的國內棉花商業庫存來看,內地商業庫存為75萬噸,而新疆庫存為32萬噸,合計107萬噸,遠低于同期統計數據(2009年以來12月平均數據為319.5萬噸)。而2月數據顯示工業庫存75.98萬噸,較上月80.13萬噸下降約4.15萬噸,顯示企業并沒有增加原料庫存,證明市場資源集中于國儲手中。后期流通資源的稀少預示行情難以出現去年5月類似的暴跌行情。
拋儲或為主要資源來源
另一方面,2013年的拋儲也同時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截至3月29日,國內拋儲累計成交終于突破百萬噸大關。從目前的拋儲成交來看,每日公布的計劃推出量從2月的8萬噸/天下降至目前約7萬噸/天,而成交比例確實從之前2月的不到20%逐步回升,臨近3月月底,已經上升至40%以上。
來源:期貨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