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云南蔗區干旱少雨,嚴重影響了蔗糖產業的發展,特別是近四年的持續干旱,給全省蔗糖產業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根據云南蔗區多為降雨少且坡地和半坡地多的實際,在蔗糖產業培植過程中,牢固樹立“有旱抗旱、無旱防旱”的蔗糖發展思路,從工程上、技術性上全面應用抗旱技術促進蔗糖產業的發展。
一、全力建設抗旱生態蔗區
針對我省旱地蔗區坡地面積大、夏秋雨水比較集中,水分流失嚴重,冬春土壤水分缺乏的問題,積極開展旱坡地改臺地工程,對中低產蔗區進行改造,采取修筑梯地,降低坡度,溝路配套,變“三跑地”為“三寶地”,控制水土流失,爭取做到一平、二深、三肥、四埂牢、五有溝、六有路,將現有蔗區建成抗旱豐產蔗區。
二、建立早中晚熟新型抗旱品種體系
近年來,云南的干旱蔗區在品種推廣應用上基本與濕潤蔗區一致。各蔗區基本以粵糖93/159為早熟品種,以新臺糖10號、16號、22號、閩糖69/421等中熟品種為主推品種的品種格局。所推廣應用品種多為90年代從海洋性氣候較強的臺灣、廣東、福建、廣西地區引進,在我省滇西南蔗區,相對降雨較好的蔗區較為適宜,但在滇東南、金沙江流域干熱河谷地區等干旱少雨蔗區卻難于適應。根據云南蔗區氣候多樣性的實際,云南省農科院甘蔗科學研究所從實際出發,積極引進和培育抗旱型早中晚熟品種,逐步篩選和培育了一批適應云南干旱蔗區的新品種,建成了新型抗旱品種新體系。逐步形成了以抗旱型云蔗03/194早熟品種為基礎,抗旱型云蔗03/258中熟品種為主導,抗旱型粵糖86/368、德蔗03/83晚熟品種為補充的早中晚熟品種合理搭配的抗旱品種新格局。
三、改革甘蔗種植制度
云南蔗區由于冬春干旱嚴重,嚴重制約著蔗糖產業的發展,各蔗區因地制宜,充分把握自然規律,根據當地自然氣候條件,改變傳統的春植蔗制度,大力發展秋植蔗和早冬植蔗。充分利用晚秋和早冬季節的有效降雨,及時種植,保證甘蔗出苗,解決旱地蔗區冬春缺水,種植后出苗率低的實際,為甘蔗高產優質奠定基礎。
四、大力推廣“三改”抗旱技術
緊緊圍繞旱地蔗區節水抗旱實際,大力推廣“三改”抗旱技術。一是改甘蔗種植前土地翻犁為夏秋翻犁,保持土壤墑情;二是改傳統的淺溝種植為深溝板土種植,保證水分的有效利用;三是改傳統的開溝、種植、覆膜三脫節為開溝、種植、覆膜一氣呵成,采取全膜覆蓋,千方百計利用和保持水分,實現甘蔗豐產高效。
來源:昆商糖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