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卡通知:親,店鋪到期,含淚告別。”昨天,家住杭州環北新村的李樂,在小區邊上的“laronde良月”水果生活館大門上,看到了一份退卡通知。
“這不是愚人節惡搞玩笑,真的是我們4月1日正式結束營業,會員卡在6月30日前,都能辦理相關退卡手續。”店員的話讓李樂吃了一驚:這家水果生活館去年4月初才開的,而且還是上市公司朗源股份(300175.sz)開的。沒想到不到一年就關門大吉了。
“杭州人中至少有1/3的人,單次果品消費能力在100元以上,對于中高端果品的消費能力潛力很大。”這是朗源股份決定在杭州市場上一口氣同時開出4家連鎖門店時的原因。
因此,在這家水果連鎖店內,銷售的產品價格并不“親民”,如來自泰國的火龍果,標價13元/個;來自菲律賓的菠蘿,標價25元/個;來自智利的黑布林,標價7元/個……鮮果產品基本以進口為主;標價基本以“個”、“盒”、“袋”等為準。
但顯然在朗源股份眼中“消費能力極強”的杭州人,并沒有順利轉化成為他們理想的客戶群。
“從開店到現在一年時間里,幾乎一直在賠本。”一位已離職的前員工告訴記者,以武林小廣場這家門店為例,每年的店租金就要30多萬元,加上員工工資、裝修折舊等,營業收入連保本都實現不了。因此,公告中聲稱的“租期到期”是假,真正的原因是虧損的狀況完全無法扭轉,上級公司才做出了關店決定。
朗源股份自稱主打中高端水果產品,但是事實上,那些標價偏高的外國原產地直接進口的水果,在貨架上并沒待多久。
昨天,記者在其位于武林小廣場上的門店內看到,角落內仍然保留著的一排冷藏貨架上,還擺著一些蘋果,而店內幾乎所有其他貨架上都擺放著各種類型的干果產品。
“很長一段時間都沒什么鮮水果賣了。”一位長期在店內消費的會員告訴記者,從開業之初鮮果與干果對半開的陳設比例,逐漸到鮮果比例占30%、20%,甚至于幾近消失,店內的銷售情況每況愈下。
“控制成本和虧損,逐漸成了考核經營的主導思想。”據了解,此前店內水果都是上海的倉庫配送過來的,到后期由于虧損嚴重,逐漸開始向本地供應商采購其國外進口水果,以降低損耗和成本。這也顯然背離了其高端的出發點,演變成對消費者的一種欺騙。
來源:錢江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