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危機以來,歐元區、日本、英國和美國的央行已經大幅擴張了資產負債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4月11日公布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指出,四大央行的政策行動將對這些國家的金融強度和獨立性造成潛在的負面后果。
增加流動性供給、放松抵押品規則、巨額資產購買已經讓央行資產負債表的絕對規模大幅上升,資產種類和期限也不斷增加,資產質量則有所下降。這些變化導致了三重風險:利率上升導致的直接或間接損失;當央行增持低利率的長期證券時,運營收入下降;信貸風險可能造成資產減值損失。
當然,各大央行的風險各異,取決于它們非常規政策的規模和性質。美聯儲、英國央行和日本央行都購買了大量債券來壓低長期收益率和支持經濟活動,而歐洲央行主要通過擴張流動性供給來支持銀行業融資。
美聯儲持有大量國債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截至去年年底,這些資產占美國gdp比重已達16%。美聯儲還不斷延長了持有國債的久期(衡量利率敏感度的指標):危機前的平均久期是2.75,但目前已達到將近8。這意味著,利率每上升1%,就會讓美聯儲資產組合的市值下降8%。同時,會造成美聯儲的總資產出現約4%的資本損失。
大規模持有政府債券的日本央行和英國央行也存在利率風險。報告顯示,兩大央行在2012年末時的持債規模占gdp比重均為24%左右。利率每上升1%,可能會導致日本央行總資產損失約1.75%,英國央行損失6.5%。
歐洲央行也大幅增加了對歐元區外圍國家銀行業的借貸敞口,從2006年時占所有再融資操作的20%,在2012年末增加到了約三分之二,導致信貸風險上升。歐洲央行的抵押品要求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這些風險。但歐洲央行也由于持有外圍國家主權債券而面臨一定信貸和利率風險。
imf在報告中建議,各大央行可以通過一些措施來緩解資產負債表風險。
首先,縮短資產久期,這樣能讓鑄幣稅收入符合央行政策成本。例如,央行可以與財政部協商資產互換來增加收入。
其次,增加高收益資產的比重。這可以通過在退出目前非常規寬松貨幣政策時購買此類資產實現。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