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油料安全形勢嚴峻,每年65%的植物油要進口。南方有4600萬畝冬閑田,如果加以利用,以單產110公斤計,可生產500萬噸油菜籽,榨200萬噸菜籽油。如此,我國食用油自給率將提高20%。”8日,在荊門舉行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油菜增產模式攻關項目現場會”上,中國農科院油料所所長王漢中極力建言。
該活動由農業部主辦、湖北省農業廳牽頭。來自江蘇、安徽、湖南、江西、湖北五省農業部門負責人,以及油菜產業方面專家教授共70余人參會。
人工成本制約油菜種植
進口轉基因大豆植物油一度是社會關注的熱點。有專家提出,菜籽油是補足國內食用油不足的最好品種。然而,近幾年,雖一再呼吁,油菜種植面積難以擴大,甚至冬閑時越來越多的選擇休息。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王漢中分析:一是油菜機械化水平低,投工投勞多,比較收益不高;二是缺乏早熟、特早熟油菜新品種。“2012年,全國油菜機種、機收水平分別為12.3%和13.3%,遠低于其他農作物。”農業部南京機械化研究所研究員吳崇友說,一畝小麥產值和油菜差不多,但油菜用工是小麥的1倍。
省農業廳長戴貴洲說,油菜是湖北在全國最具比較優勢的作物,種植面積1800萬畝,總產量230萬噸。隨著農村勞力大量外流,農忙時請人,一天要150元,還得管飯,這對機械化水平不高的油菜產業非常不利。“高產油菜需移栽,至今油菜育苗移栽機械仍是空白。油菜成熟時因籽粒小,角果易炸裂,收獲不當損失嚴重,收割機械運用有局限性。”吳崇友分析了油菜機械化作業水平低的原因。
作為油菜增產攻關項目之一,五省將聯合加強油菜機械裝備研發。2015年,要攻克油菜育種、移栽、分段式收割等集成式機械化技術,為全國增產500萬噸油菜籽提供技術支撐。
研發新品種我省擔重責
研發早熟、高產、高抗病蟲害的“三高”油菜新品種,是此次會議另一大課題。我省擁有華中農業大學、油料所等知名的油菜研究機構,將承擔更多重任。
來源:湖北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