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備耕時節,甘肅省的農民又忙活起來。和往年一樣,今年他們又遇到了麻煩事:地里的廢舊地膜實在難以清理干凈。
田間地頭,一層層覆蓋在土地表面上的廢舊塑料地膜讓他們又愛又恨。愛它的增產效果,恨它的難以清理。
地處西北的甘肅是我國典型的旱作農業大省,全省5000多萬畝耕地中旱地占七成多。水資源短缺導致糧食產量低而不穩。但近年來應運而生的旱作農業技術為甘肅農業發展帶來了福音。
尤其是核心技術中的覆膜栽培技術,在全省大面積應用,增產效果明顯。
“鋪不鋪地膜對糧食種植影響可大了。”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大像山鎮狄莊村村民狄改魯說,2006年前,他家沒鋪地膜,玉米畝產量300多公斤。如今,玉米覆膜后,畝產量達500多公斤。
數據顯示,覆膜能控溫保墑,增產效果明顯。近年來,甘肅覆膜區域的玉米平均產量達到每畝558。3公斤,糧食總產量由2006年的161。6億斤增加到2011年的202。9億斤。地膜成為糧食增產利器的同時,也給狄改魯等使用地膜的農民帶來了煩惱。
“大片的殘膜容易從地里扯出來,但這小片太難收拾了。”狄改魯累得氣喘吁吁。他彎著腰,手拿鐵锨,一锨一锨地把地里的殘片鏟出來,對太小的不易用鐵锨挖出來的碎片,還得蹲在地里揀。“1畝地我前后用了7天才清理完。”隨著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成了農業主力。揀拾清理廢舊地膜耗費人力,不少中老年人直言干不動。更重要的是,這些廢舊地膜帶來的環境污染也讓他們頭疼和無奈。
筆者采訪沿途看到,黃土里混雜著各種大小不一的白色殘膜,像是從地里長出來一樣;被揀拾出來的成片殘膜隨意堆放在馬路兩側,肆意在風中飄蕩;有的掛在樹枝上,有的淤積在溝渠里。
更有甚者,一些農民干脆在路邊集中焚燒廢膜,空氣中常有一股股焦煳味兒。
據統計,甘肅去年各類農作物地膜覆蓋面積2200萬畝,地膜使用總量達13萬噸。每畝地地膜殘留量最多有14公斤,最少的每畝也有5公斤。
來源:糧油市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