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食品標準,近來事情甚多,既有農夫山泉陷入“標準門”中,亦有菊花產品被指存在農藥殘留問題。《人民日報》針對菊花產品的食用安全和標準問題連續做了報道。該報記者發現,菊花檢測項目或缺乏標準,或分散在食品安全標準、地理標志產品標準、代用茶標準等多項標準文件中,且規定不一。
食品安全的低標準意味著食品安全的低保障。食品安全標準的混亂、無序、落后,自然也意味著食品安全的低保障。很遺憾,關乎食品安全標準,目前混亂、無序和落后的現象還比較突出。農夫山泉的故事和菊花產品標準出現的問題,皆是食品標準亂象在局部上的反映。
言及食品安全標準,令人記憶很深的是乳品質量標準。中國乳業的聲譽一度相當狼藉,在這背后,乳品標準的低下不能不說是推手之一。圍繞乳品標準,近來年報道不少,也是因為一些乳品標準的制定被認為是迎合某些企業的利益,并存在企業利益綁架公共利益的問題。降低了標準,就自然可以衍生出一條低價擴張的利益鏈條。
食品安全的標準問題,不只是存在于乳業中。去年,知名茶葉品牌立頓紅茶被曝農藥超標,一度頗為人所關注。農藥超標,聽起來讓人心驚肉跳。人們擔心的是,立頓有此問題,其他種種品牌及沒有品牌的茶葉,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食品需要通過“標準”來保障。一個理想的狀況是,各類標準齊全,且標準在執行方面有力。也就是說,各類食品、飲品在治理標準方面有法可依,且執法必嚴。唯有如此,食品安全問題才能有真正“破題”的機會。
現實與理想距離不小。目前食品標準方面的問題突出表現在:標準既老且少且低;監管常常職責不明,缺乏力度;有些標準的制定不夠科學、透明,有的標準還被某些利益主體“綁架”。這些問題的存在,也是食品標準的現狀難如人意的原因所在。
標準“老”、標準“少”、標準“低”,直接說明的是標準的落后。有媒體曾報道稱,現行中國食品安全標準10年以上標齡的占1/4,個別甚至已超20年未修訂。而與這種長期缺少修訂的“老”標準相對照的是,許多創新產品缺少對應的標準。如一些食品農藥殘留的管理,幾乎是空白。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