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山縣王河鎮種糧大戶徐義海去年打上來的雜交秈稻到現在還有20多萬斤沒有銷售出去,“現在當地秈稻銷售價1.2—1.3元/斤都沒有人收。”他告訴記者,去年的稻子銷售不出去,農戶就缺少資金購買農資,無法備耕本季水稻生產。
不僅僅是徐義海,很多秈稻產區的農戶都出現銷售難題。
記者了解到,潛山縣有的種糧大戶積壓雜交秈稻70余萬斤。
進口米沖擊大
“去年秋收以來,大多數秈稻收購、加工企業都處于虧損境地。”舒城縣南港東方米業公司負責人項可鎖向記者介紹,2012年春節以后,進口米憑著價格優勢大量進入國內市場,對國產秈米形成較大沖擊。目前,進口秈米比國產秈米要便宜0.2—0.3元/斤,使得國產秈米幾乎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
記者了解到,2012年中國大米進口量同比增長超過4.5倍,達到創紀錄的260萬噸。國際谷物理事會預計,根據迄今為止的進口步伐,中國的大米進口量遠遠高于上年同期以及5年平均水平,也將使得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大米進口國,僅次于尼日利亞。據海關數據統計,2013年1月份,我國大米進口量為30.39萬噸,去年同期僅為3.5萬噸,創下了單月進口量新高。
據了解,我國進口大米的國家主要是泰國、越南、巴基斯坦,其中巴基斯坦大米連續3個月占據我國進口量第一。2013年1月份,我國進口巴基斯坦大米128586噸,越南大米14100噸,泰國大米26176噸。國外大米的大量涌入,沖擊了國內低端稻米市場,擠壓了大米加工企業的利潤空間,導致晚秈稻收購價持續走弱。
米商掀起“拼配”風
為應對進口米對市場的沖擊,一些大米加工企業將進口大米與國產大米組合“拼售”。“進口秈米雖然價格較低,但口感差,而國產秈米的口感明顯好于進口秈米。”項可鎖對記者說,一些加工企業將進口大米與國產大米相結合加工后,以國產米的品牌進行銷售,用以彌補相應的價格損失。
來源:安徽日報農村版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