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勐海蔗區的干旱要有清醒的認識
目前勐海蔗區按自然氣候,結合區域發展,主要分為壩區與山區,海拔在800~1300m之間,2—4月氣溫偏高、雨水持續偏少,甘蔗出苗嚴重受影響,特別是山區半山區栽種的甘蔗旱情更重,部分新植缺水干死,甘蔗分蘗少。甘蔗是喜光作物,在強光下能充分利用強光進行光合作用,在甘蔗莖伸長關鍵期,雨水特少,甘蔗生長深受缺水之害。氣象監測資料顯示,近幾年勐海縣1—6月年降雨量大多在240~350毫米之間,比多年平均值偏少30~43.3%,一度成為近年來勐海干旱的原因。
勐海蔗區降雨在時空分布極不均勻,突出地表明在冬春干旱,11月至次年4月為旱季,年降雨量偏少,雨季開始期偏晚,在冬季節同樣遭受旱災的嚴重為害。受降雨的影響,進入12月至次年2月上旬土壤水分隨著時期推移逐步呈下降趨勢,從2月開始到4月,降雨量少,氣溫回升快,風大,土壤水分蒸發強烈,所以水分散失嚴重,土壤墑情下降至一年中最低水平,對甘蔗種植和宿根甘蔗萌發造成極大威脅。冬春季造成的干旱,涉及甘蔗收獲、甘蔗種植兩個關鍵環節,因此,勐海每次嚴重干旱,甘蔗產業首當其沖,不僅影響當年甘蔗產量、產業效益,更影響第二年甘蔗的種植發展,對次年甘蔗產業帶來新的危害。
二、旱情頻發,勐海應重視打造抗旱生產體系
勐海蔗區干旱少雨,已嚴重影響了蔗糖產業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來,連續4年大旱,給全縣蔗糖產業造成了產業大損失。勐海應下決心,特別是降雨量少的半干旱濕潤區,應該樹立“有旱抗旱、無旱防旱”的蔗糖發展思路,從工程性、技術性上全面應用抗旱技術促進蔗糖產業發展。
(一)、針對勐海蔗區的地理環境,夏秋雨水比較集中,水分流失嚴重,冬春土壤水分缺乏的問題,要充分利用改過的臺地,對中低產蔗區進行改造,采取修筑梯地,降低坡度,溝路配套,變“三跑”為“三保”,控制水土流失,爭取做到一平、二深、三肥、四埂牢、五有溝、六有路、形成抗旱豐產蔗園。一是充分利用我省對蔗區的中低產田地改造資金,爭取國家、省項目經費支持;二是制糖企業要列出專項資金,大力改造蔗區坡地為臺地。
(二)形成早、中、晚熟配套的新型抗旱品種體系
來源:昆商糖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